手术室的 “隐形卫士”:消毒灭菌的硬核真相
手术室的 “隐形卫士”:消毒灭菌的硬核真相
李卫敏 郑州市骨科医院 手术室
在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场关乎生死的手术紧张进行着。在这看似忙碌有序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守护的 “隐形卫士”,它们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发挥着关键作用,那就是消毒灭菌措施。从手术器械到手术室环境,从医护人员的双手到患者的皮肤,消毒灭菌贯穿手术全过程,是保障手术成功、患者安全的硬核防线。
手术器械:严格把关的 “先锋军”
手术器械是直接接触患者体内组织的工具,其消毒灭菌的严格程度可想而知。每一台手术结束后,用过的器械会被迅速送往专门的消毒供应中心。在这里,第一步是清洗。器械上残留的血液、组织碎屑等有机物,若不彻底清除,会影响后续消毒灭菌效果。清洗人员会先用流动水冲洗,再借助超声清洗机等设备,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深入缝隙、管腔,将顽固污渍震落。
清洗干净后,进入消毒环节。对于耐高温高压的器械,如手术刀、镊子、剪刀等,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将器械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在高温(通常 121℃ - 134℃)、高压(103.4kPa - 206.8kPa)环境下,持续一定时间,细菌、病毒、芽孢等微生物会被彻底杀灭。这种方法灭菌效果可靠,能穿透器械的各个部位。而对于一些不耐高温高压的精密器械,如腹腔镜镜头、电子内镜等,则会采用低温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等。环氧乙烷能与微生物蛋白质分子中的多种基团发生烷基化反应,破坏其新陈代谢,达到灭菌目的;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则是利用过氧化氢在低温下形成的等离子体,产生高活性自由基,破坏微生物的 DNA 和细胞膜。
为确保每一批次器械消毒灭菌合格,还会进行严格监测。生物监测是其中的 “金标准”,会使用含有特定芽孢杆菌的生物指示剂,与器械一同灭菌后培养。若指示剂培养结果呈阴性,表明灭菌成功;反之,则需重新查找原因并处理,绝不让不合格器械进入手术室。
手术室环境:全方位守护的 “壁垒”
手术室的空气、地面、墙面等环境同样是消毒灭菌的重点。手术室采用层流净化技术,通过高效过滤器过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微生物等,将洁净空气以特定气流方式送入手术室,保持室内正压,防止外界污染空气进入。不同级别的手术室,对空气洁净度要求不同,如进行心脏、关节置换等高风险手术的手术室,需达到百级洁净标准,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0.5μm 的尘埃粒子数不超过 3520 个,浮游菌数不超过 5 个。
每天手术前,手术室会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地面先用清水湿式清洁,去除灰尘和污渍,再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拖地,作用一定时间后清水擦干。墙面、无影灯、手术床等设备表面,也会用消毒剂擦拭。手术过程中,若有血液、体液等污染,会及时进行局部消毒处理。术后,还会对手术室进行终末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熏蒸等方式,对整个手术室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为下一台手术创造安全洁净的空间。
医护人员:移动的 “安全防线”
医护人员是手术室里频繁移动的因素,其双手和着装的消毒灭菌至关重要。洗手是医护人员预防感染传播的最基本、最重要措施。在进入手术室前,医护人员会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双手各个部位,持续时间不少于 15 秒,彻底清除手部污垢和暂居菌。洗手后,再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如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至干燥,进一步杀灭手部微生物。
手术时,医护人员会穿戴经过严格消毒灭菌的手术衣、帽子、口罩、手套等。手术衣多采用一次性无纺布材质,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菌性能。帽子要能完全覆盖头发,口罩需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有效阻挡飞沫传播。手套则要确保无破损,在接触患者和手术器械前,用消毒剂再次消毒手套表面,最大程度减少手部微生物对手术区域的污染。
患者皮肤:术前关键的 “防护盾”
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也是消毒灭菌的关键环节。术前,患者会进行沐浴清洁,去除皮肤表面污垢。进入手术室后,护士会在手术部位周围大面积涂抹消毒剂,常用的有碘伏、氯己定等。以腹部手术为例,消毒范围会包括上至乳头连线,下至大腿上 1/3,两侧至腋中线。消毒剂要按照一定顺序涂抹,由手术切口中心向四周环形扩展,消毒 2 - 3 遍,确保皮肤表面微生物被杀灭,形成一道有效的 “防护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风险。
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手术器械到手术室环境,从医护人员到患者皮肤,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些看不见的 “隐形卫士”,以严格的标准、科学的方法,为手术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让患者能够在洁净、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手术,重获健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