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深静脉血栓,外科患者必知
预防深静脉血栓,外科患者必知
张永 息县人民医院
深静脉血栓(DVT),这个潜伏在外科患者身边的 “隐形杀手”,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它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血管炸弹”,一旦深静脉内的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且血栓发生脱落,顺着血流进入肺部堵塞血管,引发肺栓塞,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能致命。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1000 万人因静脉血栓栓塞症失去生命,而外科手术患者更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约 30% - 60% 的外科患者面临着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对于外科患者来说,了解深静脉血栓、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
深静脉血栓:外科患者的潜在危机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非偶然,其背后遵循着经典的 “Virchow 三联征” 理论,即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外科手术过程中,这三大危险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极大地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手术操作本身就是对血管壁的直接创伤。无论是传统的开腹手术,还是新兴的微创手术,器械在体内的操作、对组织的牵拉、血管的分离结扎等,都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而血管内皮细胞就像是血管内壁的 “保护膜”,一旦受损,原本光滑的血管内壁变得粗糙,血小板等凝血物质就容易聚集,如同在血管内埋下了血栓形成的 “种子”。例如,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由于手术部位血管丰富,术中对关节周围血管的损伤较为严重,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 40% - 60% 。
外科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这会导致血流速度明显减缓。正常情况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如同 “泵” 一样,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而卧床时,下肢肌肉活动减少,尤其是腿部的腓肠肌处于松弛状态,无法有效地挤压静脉,使得血液在深静脉内淤积。就像水流缓慢的河道容易沉积泥沙一样,血流缓慢的深静脉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浓度逐渐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数据显示,卧床超过 3 天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是活动患者的 3 - 5 倍。
此外,手术创伤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的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血液变得更加黏稠,处于高凝状态。手术还会使体内的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进一步打破了血液凝固和纤溶的平衡,使得血液更容易凝结成块。对于肿瘤外科手术患者来说,肿瘤细胞本身也会释放促凝物质,加剧血液的高凝状态,这类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普通外科患者高出 2 - 3 倍。
深静脉血栓的蛛丝马迹:不可忽视的身体信号
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因人而异,且在发病初期可能并不明显,但如果仔细观察,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 “预警信号”。
下肢肿胀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血栓堵塞了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导致腿部出现明显的肿胀。这种肿胀通常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整个下肢都会变得粗大。患者可能会感觉腿部皮肤紧绷,按压时会出现凹陷,且恢复较慢。例如,一位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第三天发现自己的小腿明显比另一侧肿胀,且伴有沉重感,这很可能就是深静脉血栓的表现。
疼痛也是深静脉血栓的重要症状。血栓刺激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同时周围组织因血液回流不畅而缺氧,会产生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有的患者感觉腿部隐隐作痛,有的则是剧烈的刺痛,尤其是在行走或按压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小腿后方或大腿内侧的肌肉疼痛,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的深静脉更容易形成血栓。
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也不容忽视。由于血液淤积,下肢皮肤可能会出现颜色变深,呈现出紫红色或暗红色,这是因为血液中的氧气被消耗,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同时,局部皮肤温度会升高,触摸时能感觉到比正常皮肤更热。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浅静脉扩张的现象,这是因为深静脉堵塞后,为了维持血液回流,浅静脉会代偿性扩张,在皮肤表面呈现出明显的青筋。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深静脉血栓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下肢不适,甚至毫无症状。因此,对于外科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定期接受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深静脉血栓。
科学预防深静脉血栓:多管齐下保健康
预防深静脉血栓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到生活方式干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机械预防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物理手段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积。梯度压力弹力袜是常用的机械预防工具,它从脚踝到大腿压力逐渐递减,能够模拟正常行走时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患者在使用时,应选择合适的型号,确保袜子贴合腿部,既能起到预防效果,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压力治疗仪也是不错的选择,它通过周期性地充气和放气,对腿部进行按摩,促进血液流动。一般建议患者每天使用压力治疗仪 2 - 3 次,每次 20 - 30 分钟。此外,早期活动同样关键。术后只要病情允许,患者应尽早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脚踝、转动脚趾、抬腿等动作,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流动。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研究表明,术后早期活动可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降低 30% - 50% 。
药物预防在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凝药物是常用的预防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普通肝素需要频繁皮下注射,且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低分子肝素使用更为方便,只需每天皮下注射一次,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具有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新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预防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有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在使用药物预防时,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环节。患者在术后应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同时,要适量摄入水分,每天保证 1500 - 2000 毫升的饮水量,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患者应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酒精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特殊外科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
不同类型的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和预防重点有所不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骨科手术患者由于手术部位血管丰富,术后肢体活动受限,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极高。对于这类患者,除了常规的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外,还应特别关注手术部位的制动情况。在保证伤口愈合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在术后第一天,就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和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同时,对于接受髋关节、膝关节置换等大型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后药物预防的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建议持续用药 2 - 4 周 。
肿瘤外科手术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影响和手术创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较高。这类患者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时,除了基础的预防措施外,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肿瘤的发展。在使用药物预防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此外,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较慢,更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妇科手术患者,尤其是接受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术后也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患者,在术前应评估血栓发生的风险,对于高危患者,可在术前就开始采取机械预防措施,如穿着梯度压力弹力袜。术后鼓励患者尽早翻身、活动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要关注患者的体液平衡,避免因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深静脉血栓虽然危险,但只要外科患者充分了解其成因、症状,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并严格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从手术前的风险评估,到术后的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和生活方式调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