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和结直肠癌的5大谣言,你中招了几个?
肺癌和结直肠癌的5大谣言,你中招了几个?
李向垒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癌症的谣言层出不穷。肺癌和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自然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关于这两种癌症的五大常见谣言,帮助大家树立科学的防癌抗癌观念。
一、谣言一:不吸烟就不会得肺癌
这是关于肺癌最常见的误解之一。确实,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约85%的肺癌病例与吸烟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吸烟者就高枕无忧。
事实上,肺癌的致病因素非常复杂。二手烟暴露每年导致全球数十万不吸烟者罹患肺癌。我国女性肺癌患者中,很多都是长期遭受二手烟危害的家庭主妇。此外,厨房油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砷、铬等)、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引发肺癌。
近年来,不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肺腺癌。这类肺癌与吸烟关联较小,更多与环境因素和基因突变相关。因此,即使不吸烟,也应重视肺癌筛查,特别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的人群。
二、谣言二:肠癌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担心
结直肠癌确实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前约10年,30-40岁的患者并不罕见。
年轻人患肠癌的原因多样:高脂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肥胖、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推手。此外,遗传性肠癌如林奇综合征患者往往在年轻时发病。许多年轻患者因自认为"年纪轻不会得癌"而延误诊断,发现时多为晚期。
建议普通人群从45岁开始肠癌筛查,但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或相关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的年轻人应提前筛查。记住:肠癌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任何年龄都需保持警惕。
三、谣言三:肿瘤标志物正常就能排除癌症
很多体检套餐包含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癌胚抗原)、CA199等。但必须明确:肿瘤标志物正常绝不能排除癌症!
这些指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早期癌症患者标志物升高比例很低,且某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升高。以CEA为例,仅约60%的晚期肠癌患者会升高,早期患者升高比例更低。肺癌相关的NSE、CYFRA21-1等标志物同样如此。
诊断癌症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低剂量CT是筛查肺癌的金标准,肠镜则是发现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肿瘤标志物仅作为辅助参考,绝不能作为排除依据。临床上有太多因迷信标志物正常而延误诊治的惨痛教训。
四、谣言四:手术会刺激癌细胞扩散
这是阻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最大谣言之一。现代肿瘤外科遵循"无瘤原则",手术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癌细胞扩散,如先结扎血管、使用电刀减少出血、避免挤压肿瘤等。
大量研究证实,规范的手术治疗不会导致扩散,反而是根治早期癌症的最佳选择。以肺癌为例,I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肠癌同样如此,早期手术治愈率很高。
当然,手术确实可能造成微小转移灶的生长加速,但这主要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并非手术直接导致。医学上会通过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来降低这种风险。患者切勿因这种谣言拒绝必要的手术治疗。
五、谣言五:吃抗癌食物可以预防癌症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抗癌食物排行榜",大蒜、绿茶、西兰花等常居榜首。虽然某些食物中的成分在实验室显示出抗癌潜力,但距离实际防癌还差很远。
首先,实验研究多用提取物高剂量作用于细胞或动物,与人类日常饮食差异巨大。一个人每天要吃几公斤大蒜才可能达到实验剂量,这根本不现实。其次,癌症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单靠几种食物无法抵消其他危险因素。
真正的防癌之道是整体饮食模式: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限制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肠癌高危因素),控制油炸烧烤摄入(含致癌物)。美国癌症研究所建议,植物性食物应占每餐2/3以上。与其迷信某种"超级食物",不如建立均衡多样的饮食习惯。
科学防癌的正确打开方式
破除谣言后,我们该如何正确预防和应对这两种癌症呢?
肺癌预防:
1. 戒烟并避免二手烟
2. 使用抽油烟机,减少煎炸烹饪
3. 职业防护避免有害物质吸入
4. 45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低剂量CT筛查
肠癌预防:
1. 50岁起定期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提前)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25-30克/天)
3. 限制加工肉制品(每周不超过500克红肉)
4. 保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
当出现以下警示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肺癌: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声音嘶哑
肠癌: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不明原因贫血
癌症治疗发展日新月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方法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擦亮眼睛,识别谣言,用科学武器守护健康。记住:面对癌症,知识就是最好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