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过敏反应的表现与预防措施
麻醉过敏反应的表现与预防措施
詹艳芳 淮滨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麻醉科
一、麻醉过敏反应的机制与类型
麻醉过敏反应本质上是机体免疫系统对麻醉药物或相关物质的异常免疫应答,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Ⅰ 型超敏反应。当机体首次接触致敏原(如肌松药、抗生素类麻醉辅助用药、乳胶制品等)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并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致敏原与细胞表面的 IgE 抗体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生物活性介质,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反应严重程度,麻醉过敏反应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轻度反应通常较为隐匿,表现为皮肤黏膜症状,如局部红斑、瘙痒、荨麻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结膜充血、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中度反应除皮肤表现外,还会累及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咳嗽、气促、喉头水肿导致的喘鸣音,血压下降幅度一般在基础值的 20%-40%,心率增快至 100-140 次 / 分钟。重度反应即过敏性休克,是最为凶险的类型,患者会在数分钟内出现血压骤降(收缩压<90mmHg 或下降超过基础值的 40%)、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若不及时抢救,可迅速导致心跳骤停。
二、麻醉过敏反应的具体表现
(一)皮肤黏膜症状
皮肤症状是麻醉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发生率高达 90% 以上。典型症状包括散在或融合性红斑,红斑大小不一,可从直径数毫米的丘疹发展为大面积片状皮疹;荨麻疹表现为隆起的风团,边界清晰,周围伴有红晕,瘙痒感明显。口腔黏膜、眼结膜等部位也常受累,出现黏膜水肿、充血,患者可能主诉口腔异物感、眼痒流泪。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皮肤症状,若未及时识别,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反应。
(二)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系统受累是麻醉过敏反应危及生命的关键环节。轻度反应时,患者可能出现刺激性干咳、胸闷;随着病情进展,喉头水肿导致气道狭窄,出现特征性的喘鸣音,这是由于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门产生湍流所致。重度过敏反应可引发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若不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可能因窒息导致死亡。
(三)循环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在中度和重度过敏反应中尤为突出。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患者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心率代偿性增快。由于心脏灌注不足,可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时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压进行鉴别诊断。
(四)其他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在麻醉过敏反应中也较为常见,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表现,这与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黏膜水肿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严重者陷入昏迷。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全身乏力、寒战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麻醉后正常反应而延误诊治。
三、麻醉过敏反应的案例分析
以某三甲医院的真实案例为例,一名 52 岁女性患者因子宫肌瘤切除术接受全身麻醉。麻醉诱导使用丙泊酚、罗库溴铵和芬太尼,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但在手术进行 30 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面部潮红、颈部荨麻疹,血压从基础值 120/80mmHg 骤降至 70/40mmHg,心率从 75 次 / 分钟升至 130 次 / 分钟,气道峰压明显升高。麻醉医师立即判断为过敏反应,停用可疑药物,给予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抗过敏治疗,同时快速补液。经过紧急处理,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术后通过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异性 IgE 检测,确定致敏原为罗库溴铵。
该案例提示,麻醉过敏反应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及时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和进行必要的筛查,可降低过敏反应发生风险。
四、麻醉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
(一)术前预防
详细询问病史:麻醉医师需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药物、花粉、乳胶等过敏情况,特别关注是否有麻醉相关药物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进一步询问过敏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评估风险等级。
实验室筛查:对高风险患者,可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特异性 IgE 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简便、成本低,通过将少量致敏原溶液滴在皮肤上并刺破表皮,观察局部反应判断是否过敏;特异性 IgE 检测则通过血液检测,定量分析体内针对特定致敏原的 IgE 抗体水平。但需注意,这些检测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根据患者的过敏史和筛查结果,选择致敏风险低的麻醉药物。例如,对肌松药过敏的患者,可改用其他类型的肌肉松弛剂或采用非肌松药的麻醉方式;对乳胶过敏者,手术中避免使用乳胶制品,包括手套、导尿管等。
(二)术中预防
规范用药流程:严格遵循麻醉药物的使用规范,缓慢给药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首次使用新药时,先给予小剂量进行试验性注射,观察 5-10 分钟无异常后再给予治疗剂量。同时,避免多种可能致敏的药物同时使用,减少过敏反应的复杂性。
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术中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气道压力等指标,早期识别过敏反应的细微变化。例如,血压突然下降、心率增快且排除其他原因时,应高度怀疑过敏反应。部分医院已引入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和脑氧饱和度监测,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患者循环和氧供状态。
建立应急处理预案:手术室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包括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抗组胺药物等。麻醉团队需定期进行过敏反应急救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抢救措施。
(三)术后预防
延长观察时间:术后患者应在麻醉恢复室(PACU)或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密切观察,特别是过敏反应高危患者。观察时间不少于 2 小时,重点关注生命体征、皮肤状况和呼吸功能,警惕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明确致敏原并告知患者:术后通过详细的过敏检测确定致敏原,并将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建议患者建立过敏卡,注明致敏药物,以便在今后就医时避免再次接触。
随访与健康指导:对发生过麻醉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身体恢复情况,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了解过敏反应的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麻醉过敏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通过深入了解其表现特点,严格落实术前、术中、术后的预防措施,加强多学科协作和患者教育,能够有效降低麻醉过敏反应的风险,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