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中的呼吸管理有多重要

手术麻醉中的呼吸管理有多重要

詹艳芳 淮滨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麻醉科

在无影灯下,麻醉医生不仅要让患者安全入睡,更要像精密仪器的校准师般时刻关注呼吸状态。手术麻醉中的呼吸管理,绝非简单维持气体进出,而是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它如同隐形的生命守护者,在手术全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呼吸管理的生理基础与麻醉影响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呼吸是由脑干呼吸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信号驱动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群规律收缩,使胸廓扩张与回缩,完成气体交换。氧气经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后输送至全身组织,而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反向运输,经呼气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维持着体内氧合与酸碱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

但麻醉药物的使用打破了这种平衡。全身麻醉药物会抑制脑干呼吸中枢,削弱机体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正常反应。例如,丙泊酚等静脉麻醉药会降低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则会干扰呼吸节律,使呼吸变得不规则。同时,麻醉诱导期使用的肌肉松弛剂会完全抑制呼吸肌群,导致自主呼吸暂停。这种情况下,若不进行有效的呼吸管理,患者将面临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进而引发心跳骤停、脑损伤等致命后果。

手术麻醉呼吸管理的关键环节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呼吸管理从评估开始。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是否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心力衰竭等影响呼吸功能的基础疾病。通过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手段,评估患者的通气储备能力与氧合状态。例如,对于长期吸烟的患者,需警惕气道高反应性;而肥胖患者则要预估困难气道风险,提前准备相应的气道管理工具。同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呼吸管理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与通气策略。

气道建立与维护

气道管理是呼吸管理的首要任务。麻醉诱导后,最常用的气道建立方法是气管插管。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直接连接麻醉机,确保气道通畅并提供有效的通气支持。这一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技术要求极高。若导管插入过深,会进入一侧主支气管,导致单肺通气和另一侧肺不张;插入过浅则可能滑出气道,引发通气失败。对于存在困难气道的患者,如颈椎强直、下颌短小的患者,还需借助可视喉镜、喉罩等特殊工具,甚至采用清醒气管插管技术,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建立气道,以降低气道梗阻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气道维护同样重要。气管导管的妥善固定能防止意外脱出,定期清理气道分泌物可保持气道通畅。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气道压力,若压力过高,可能提示气道痉挛、分泌物堵塞或支气管痉挛,需及时处理;若压力过低,则可能存在导管漏气或脱出的情况。

机械通气策略制定

机械通气是手术麻醉中维持呼吸的核心手段。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求,麻醉医生会选择不同的通气模式。控制通气模式常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后、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抑制时,可精确控制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吸呼比,保证稳定的通气和氧合。辅助通气模式则适用于患者自主呼吸未完全消失的情况,在患者吸气时给予一定压力支持,帮助完成呼吸动作。

潮气量的设定是机械通气的关键。传统大潮气量通气(10 - 12ml/kg)虽能保证充足通气,但可能导致肺泡过度膨胀,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如今,临床更倾向于采用小潮气量通气策略(6 - 8ml/kg),并加用适当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以维持肺泡开放,改善氧合同时减少肺损伤风险。例如,在肺部手术中,单肺通气时合理调整 PEEP 值,能有效防止非通气侧肺的肺不张和低氧血症。

术中呼吸监测与调整

术中呼吸监测如同导航仪,为呼吸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最基础的监测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这些数据反映患者的通气状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₂)则是评估氧合的重要指标,正常应维持在 95% 以上,若数值下降,需立即排查原因,如气道梗阻、肺不张、低血容量等。

动脉血气分析是呼吸管理的 “金标准”,能直接反映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平衡状态。例如,若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提示通气不足,需增加呼吸频率或潮气量;若氧分压降低,可能需要提高吸入氧浓度或调整 PEEP 值。此外,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PETCO₂)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波形和数值可实时反映通气效率,帮助判断气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有无气道梗阻等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呼吸状态会因手术操作、体位改变、失血等因素发生变化,麻醉医生需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管理策略。例如,头低位手术可能导致膈肌上移,影响肺顺应性,此时需适当增加通气压力;而大量失血导致低血压时,可能会出现肺血流量减少,影响气体交换,需要优化液体管理并调整通气参数。

呼吸管理不当的风险与后果

呼吸管理一旦出现疏漏,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缺氧是最直接且致命的风险,大脑对缺氧耐受性极差,一般 4 - 6 分钟的严重缺氧就可能导致不可逆脑损伤。二氧化碳蓄积同样危险,过高的二氧化碳分压会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升高,同时还会影响心脏功能,引发心律失常。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也是常见风险之一。不当的通气策略,如过高的潮气量和气道压力,会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甚至破裂,引发气胸、纵隔气肿等。此外,长时间机械通气还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由于人工气道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机制,细菌易侵入肺部引发感染,增加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和死亡风险。

呼吸管理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良好的呼吸管理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术中呼吸管理能维持稳定的氧合和酸碱平衡,减少重要脏器因缺氧缺血导致的损伤,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采用小潮气量联合 PEEP 的通气策略,可使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约 30%。

术后呼吸管理同样关键。对于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需逐步恢复自主呼吸,平稳拔除气管导管。过早拔管可能因患者意识未完全恢复、呼吸肌力不足导致气道梗阻和低氧血症;过晚拔管则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气管黏膜损伤风险。拔管后,还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态,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采用无创通气支持,帮助其度过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期。

在无影灯下,呼吸管理是麻醉医生与死神博弈的重要武器。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复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它不仅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更决定着患者能否平安度过围术期,重返健康生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在持续更新,但守护患者呼吸与生命的使命始终未变,它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手术麻醉的每一段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