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运动中发生的急性扭伤

如何正确处理运动中发生的急性扭伤

潘彦 淮滨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奔跑、跳跃、转身等动作一气呵成,带来酣畅淋漓的运动体验。然而,稍有不慎,急性扭伤就可能突然降临。无论是篮球场上快速变向时的崴脚,还是羽毛球运动中起跳落地的失衡,急性扭伤不仅会带来剧烈疼痛,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伤势恶化,留下长期隐患。了解如何正确处理运动中的急性扭伤,成为每个运动爱好者的必修课。

一、急性扭伤的原理与症状

急性扭伤是指关节在运动中突然受到过度的扭转、牵拉或挤压,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发生损伤。人体的关节就像精密的机械结构,韧带如同坚韧的绳索,维持着关节的稳定性,而肌肉和肌腱则是驱动关节活动的动力来源。当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时,这些软组织就会承受超出负荷的力量,从而引发损伤。

急性扭伤发生后,通常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疼痛是最为直接的感受,受伤部位会迅速出现刺痛或胀痛,疼痛程度因损伤严重程度而异。随后,局部会出现肿胀,这是因为损伤导致血管破裂,血液和组织液渗出积聚在受伤部位。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瘀斑,呈现青紫色,这是皮下出血的表现。受伤关节的活动也会受到限制,患者难以正常屈伸或转动关节,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或行走。

二、急性扭伤后的紧急处理原则

当急性扭伤发生的瞬间,把握黄金处理时间至关重要。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正确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肿胀、缓解疼痛,为后续恢复奠定良好基础。国际通用的急性运动损伤处理原则 “PRICE 原则”,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保护(Protection)

急性扭伤发生后,首要任务是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伤害。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避免受伤关节负重。例如,脚踝扭伤后,不要尝试继续行走或奔跑,可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尽量保持受伤关节处于舒适、稳定的位置,避免随意活动。

(二)休息(Rest)

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休息是恢复的关键。休息能够减少受伤组织的进一步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在休息期间,应避免使用受伤关节进行任何不必要的活动。对于轻度扭伤,可适当抬高受伤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脚踝扭伤后,可在休息时将脚部垫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缓解肿胀和疼痛。

(三)冰敷(Ice)

冰敷是急性扭伤处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受伤后的 24 - 48 小时内,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出,从而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可使用冰袋、冷冻毛巾或装有冷冻蔬菜的袋子进行冰敷。每次冰敷时间控制在 15 - 20 分钟,间隔 1 - 2 小时重复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冰敷时不要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应在冰块与皮肤之间垫一层薄毛巾,防止冻伤。

(四)加压(Compression)

适当的加压能够进一步减少肿胀,为受伤部位提供支撑。可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关节进行包扎,包扎时应从受伤部位的远端向近端缠绕,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轻微的压力但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若包扎后手指或脚趾出现麻木、发紫等情况,说明包扎过紧,应及时调整。

(五)抬高(Elevation)

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回流,减轻肿胀。在休息时,可使用枕头、靠垫等将受伤肢体垫高。持续的抬高有助于缓解疼痛,加速恢复进程。

三、不同部位急性扭伤的处理要点

(一)脚踝扭伤

脚踝是运动中最容易发生扭伤的部位之一。当脚踝扭伤发生后,按照 PRICE 原则进行处理。在保护方面,可使用踝关节支具或护踝进行固定。冰敷时,重点对脚踝内外侧进行冷敷。加压包扎时,从脚趾开始向上缠绕弹性绷带,覆盖整个脚踝和部分小腿。抬高时,将脚部垫高,保持舒适姿势。若脚踝扭伤严重,出现剧烈疼痛、无法站立、肿胀迅速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 X 线或 CT 检查,排除骨折的可能。

(二)手腕扭伤

手腕扭伤常见于篮球、排球等运动中。受伤后,立即停止使用受伤手腕,避免提拿重物。用冰袋对手腕进行冰敷,每次 15 - 20 分钟。使用弹性绷带对手腕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注意保持手指的活动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将手臂抬高,可借助吊带或枕头支撑,减轻肿胀。若手腕扭伤后出现畸形、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明显等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有骨折或脱位。

(三)腰部扭伤

腰部扭伤多发生在举重、体操等运动中。受伤后,应立即平卧在硬板床或平坦的地面上,避免弯腰、扭转等动作,减少腰部肌肉的负担。可在腰部疼痛部位进行冰敷,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若疼痛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腰部扭伤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若腰部扭伤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可能是损伤了神经,应立即就医。

四、急性扭伤后的康复与预防

(一)康复训练

在急性扭伤后的恢复期,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再次受伤。当疼痛和肿胀基本消退后,可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对于脚踝扭伤,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练习,以及踮脚、提踵等力量训练;手腕扭伤可进行握拳、伸展、旋转手腕等练习;腰部扭伤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二)预防措施

预防急性扭伤比治疗更为重要。在运动前,充分的热身运动必不可少。通过热身,能够提高肌肉的温度,增强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减少受伤的风险。热身时间一般为 10 - 15 分钟,可进行慢跑、关节活动、动态拉伸等运动。运动时,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也至关重要。例如,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缓冲功能的运动鞋,能够有效保护脚踝;佩戴护腕、护膝等护具,可减少关节的损伤。此外,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避免过度疲劳,也是预防急性扭伤的关键。定期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同样有助于降低急性扭伤的发生几率。

急性扭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遵循科学的康复原则,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损伤,快速恢复运动能力。在运动的道路上,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急性扭伤,享受安全、健康的运动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