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中风)的预警信号: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5小时!
脑卒中(中风)的预警信号: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5小时!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黄旭玲)
一、脑卒中的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现状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年导致约600万人死亡。在我国,脑卒中更是高居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240万,且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脑卒中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卒中患者比例已上升至总发病人数的18%。这些数据都凸显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认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要理解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首先需要了解其病理生理学基础。脑卒中主要分为两大类:
1、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对缺氧极度敏感,完全缺氧状态下,脑细胞在5分钟内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
2、出血性脑卒中(约占20%):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溢,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出血不仅直接损伤脑细胞,还会引发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这两种类型虽然发病机制不同,但都会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核心病理过程: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自由基损伤和炎症反应等。这些损伤级联反应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死亡。
三、时间就是大脑:4.5小时时间窗的生物学基础
"时间就是大脑"这句医学格言在脑卒中救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能在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这个时间窗的设定基于以下科学依据:
1、缺血半暗带理论:在梗死核心区周围存在血流灌注减少但尚未完全坏死的脑组织区域,称为"缺血半暗带"。这部分组织在血流恢复后可能被挽救,但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坏死。
2、溶栓药物的时间依赖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的疗效与给药时间密切相关。超过4.5小时后,不仅疗效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3、临床研究证据: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在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每提前1分钟治疗,平均可挽救190万个神经元。
四、脑卒中的预警信号与识别技巧
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是争取救治时间的关键。国际通用的FAST评估法和中国特色的"120"口诀是普通民众识别脑卒中的有效工具。
FAST评估法包括:
F(Face):观察面部是否对称,微笑时是否出现口角歪斜
A(Arm):双臂平举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S(Speech):言语是否含糊不清或理解困难
T(Time):发现异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口诀则更符合国人记忆习惯:
"1"看脸: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肢体: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0"听语言:言语不清或理解障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循环卒中可能表现为突发眩晕、呕吐、行走不稳、视物成双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五、常见的认识误区与纠正
在脑卒中急救过程中,公众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往往导致救治延误:
1、"症状轻微可以观察看看":即使是轻微症状也可能是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1/3会在短期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
2、"先自行服药缓解":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加重出血性卒中病情,必须在CT明确诊断后遵医嘱用药。
3、"等家人回来再送医":自行送医往往不如呼叫120专业,急救系统可以启动卒中绿色通道。
4、"晚上发病等天亮再去医院":夜间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就医,卒中救治不分昼夜。
5、"年轻不会得中风":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中青年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
六、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流程优化
当怀疑脑卒中时,科学的急救流程应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立即拨打120:准确描述症状和发病时间,要求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2、保持患者安全: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3、记录关键时间点:记住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的时间",这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4、不要给任何食物或药物:避免增加窒息风险或干扰后续治疗。
5、准备就医资料:携带既往病历、用药清单和医保卡,节省入院时间。
七、院内绿色通道与治疗选择
具备卒中中心的医院都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目标是在患者到院后:
1、10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
2、25分钟内完成头颅CT检查
3、45分钟内获得实验室结果
4、60分钟内开始静脉溶栓治疗
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治疗选择包括:
1、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使用rt-PA溶解血栓
2、血管内取栓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24小时内进行机械取栓
3、外科手术治疗:针对出血性卒中或大面积梗死患者
八、脑卒中的预防策略
虽然急救重要,但预防才是根本。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包括:
1、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HbA1c目标<7%
3、血脂调节:高危人群LDL-C目标<1.8mmol/L
4、抗栓治疗:房颤患者需要抗凝预防心源性栓塞
5、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九、康复与长期管理
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应遵循:
1、早期介入: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评估
2、个体化方案: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制定训练计划
3、多学科协作:包括运动、言语、吞咽等多方面康复
4、长期随访:监测复发风险,调整二级预防方案
十、公众教育的意义与展望
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是改善救治效果的关键。建议:
1、社区定期开展卒中知识讲座
2、媒体加强健康科普宣传
3、学校设置基础急救课程
4、企事业单位组织急救培训
随着医学进步,卒中救治的时间窗正在逐步延长,新的溶栓药物和取栓技术不断涌现。但无论如何发展,早期识别和快速送医永远是改善预后的最关键因素。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守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