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超声检查,揪出乳腺癌的 “火眼金睛”
乳腺超声检查,揪出乳腺癌的 “火眼金睛”
李洋 西平县中医院彩超室
在威胁女性健康的众多疾病中,乳腺癌无疑是最令人闻之色变的 “杀手” 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 。而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过程中,乳腺超声检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揪出乳腺癌的 “火眼金睛”。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项神奇的检查技术。
一、乳腺超声的原理:声波织就的乳腺 “画像”
乳腺超声检查的原理与心脏超声类似,同样基于超声波的特性。超声探头发出高频超声波,这些声波进入乳腺组织后,会因不同组织的声阻抗差异而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当超声波遇到正常乳腺腺体、脂肪组织、纤维组织,或是肿瘤、囊肿等异常结构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强度、频率和时间都有所不同。超声设备接收这些反射信号,并通过复杂的算法和处理技术,将其转化为黑白相间的图像,呈现在屏幕上。医生就像 “图像解读师”,通过分析这些图像的形态、边界、回声等特征,判断乳腺组织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二、乳腺超声的独特优势:精准、安全又贴心
(一)对致密型乳腺的高敏感性
亚洲女性的乳腺腺体普遍较为致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乳腺 X 线摄影(钼靶)可能会因腺体组织的干扰,导致部分病变难以清晰显示。而乳腺超声不受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能够穿透致密的乳腺组织,清晰分辨出病变与正常组织的边界,准确发现隐匿其中的微小病灶,对致密型乳腺的检查优势显著。
(二)无辐射、安全无害
乳腺超声检查不涉及辐射,这对于备孕、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需要多次复查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相比乳腺 X 线摄影,它避免了辐射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和对辐射敏感的人群,让女性在检查时无需担忧辐射带来的健康风险。
(三)实时动态观察
在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医生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乳腺组织和病变的情况。通过调整探头的位置和角度,能够从多个方位、不同切面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血流情况。这种实时动态的观察方式,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还能在检查过程中及时与患者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
(四)便捷、经济
乳腺超声检查操作相对简便,检查时间较短,患者无需特殊准备,一般可随到随检。同时,其检查费用相对较低,在大多数医保报销范围内,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人能够接受这项检查,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三、乳腺超声的检查流程:轻松完成乳腺 “探秘”
(一)检查前准备
乳腺超声检查前通常无需特殊准备,患者只需穿着宽松、便于穿脱的衣服,尽量避免穿连衣裙或连体衣,以便充分暴露胸部。检查当天最好不要在胸部涂抹护肤品、香水等,以免影响超声探头与皮肤的接触,导致图像质量不佳。此外,患者在检查前应保持放松的心态,过度紧张可能会使胸部肌肉紧绷,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
(二)检查过程
体位与探头操作: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这种体位能够使乳房自然平铺在胸壁上,便于医生全面观察乳腺组织。医生会在乳房皮肤表面涂抹适量的耦合剂,耦合剂的作用是填充探头与皮肤之间的微小空隙,减少空气对超声波传播的阻碍,确保超声波能够顺利传入乳腺组织。随后,医生手持超声探头,在乳房表面进行轻柔地滑动和按压,从不同方向、角度对乳房的各个象限进行细致检查,同时还会检查腋窝及锁骨上窝等部位的淋巴结情况。
图像观察与记录: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屏幕上显示的超声图像,仔细分析乳腺组织的回声特点、结构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肿块。对于发现的病变,医生会测量其大小、记录其位置,并观察病变的边界是否清晰、形态是否规则、内部回声是否均匀以及有无血流信号等特征。必要时,医生还会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一步观察病变区域的血流分布情况,为判断病变性质提供更多依据。整个检查过程通常需要 10 - 20 分钟,具体时间会因个体情况和检查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
(三)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用纸巾或毛巾擦拭掉胸部的耦合剂,耦合剂对皮肤一般无刺激,少数皮肤敏感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瘙痒或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短时间内可自行缓解。患者应妥善保管好检查报告,及时将报告交给主治医生,以便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或随访方案。
四、乳腺超声的适用人群:哪些人需要重点关注
(一)乳腺癌高危人群
家族遗传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相关癌症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有乳腺癌,那么个体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携带 BRCA1、BRCA2 等基因突变的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对于这类人群,从青春期开始就应重视乳腺超声检查,建议每年进行 1 - 2 次检查,必要时可结合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提高早期发现乳腺癌的几率。
既往乳腺病史人群:曾经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良性疾病的患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乳腺组织发生异常改变,增加恶变的可能性。因此,这类患者应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变迹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或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人群: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某些保健品,或因更年期综合征等原因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长期升高会刺激乳腺细胞增生,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于这类人群,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监测乳腺组织的变化,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用药方案,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的人群:月经初潮年龄小于 12 岁或绝经年龄大于 55 岁的女性,由于乳腺组织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中的时间较长,会受到更多雌激素的刺激,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应从月经初潮或绝经前后开始,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病变。
未婚未育、未哺乳的人群:研究发现,未婚未育、未哺乳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生育和哺乳过程对乳腺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这类人群,应更加重视乳腺超声检查,定期进行筛查,关注乳腺健康。
(二)出现乳腺相关症状的人群
乳房疼痛、肿块人群:乳房疼痛是乳腺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原因多样,可能是生理性的乳腺增生,也可能是病理性的病变。如果乳房出现持续的、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触摸到乳房内有肿块,无论肿块大小、质地如何,都应及时进行乳腺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判断肿块的性质,是囊性(如乳腺囊肿)还是实性(如纤维腺瘤、乳腺癌等),并进一步明确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乳头溢液人群:乳头溢液也是乳腺疾病的常见表现,可分为生理性溢液和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常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而病理性溢液则可能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疾病有关。如果乳头出现非生理性的溢液,尤其是单侧乳头出现血性、脓性或水样溢液,应立即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还需结合乳腺导管造影等检查,明确溢液的原因,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乳房皮肤改变人群:当乳房皮肤出现凹陷(酒窝征)、橘皮样改变、红肿、破溃等异常情况时,可能提示乳腺疾病的存在,如乳腺癌侵犯 Cooper 韧带导致酒窝征,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引起橘皮样改变等。一旦发现乳房皮肤有这些异常变化,应尽快进行乳腺超声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三)健康体检人群
乳腺超声检查是女性乳腺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建议所有女性从 20 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对于 20 - 39 岁的女性,以乳腺超声检查为主;40 岁及以上的女性,除了乳腺超声检查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摄影(钼靶)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互补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筛查乳腺癌,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五、乳腺超声的报告解读:读懂乳腺的 “健康信号”
拿到乳腺超声报告后,很多人面对专业术语和数据会感到困惑。其实,只要了解一些关键信息,就能大致读懂报告所传达的乳腺健康信号。以下是乳腺超声报告中常见的内容及其解读:
(一)乳腺组织描述
报告通常会首先描述乳腺腺体的回声情况、厚度以及内部结构。正常乳腺腺体回声均匀,结构清晰,腺体厚度因人而异,一般在 1 - 3cm 左右。如果报告中提到 “乳腺腺体回声紊乱”,可能提示乳腺增生,这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二)异常肿块描述
位置与大小:报告中会明确指出肿块在乳房的具体位置,如 “左乳外上象限”,以及肿块的大小,通常以厘米(cm)或毫米(mm)为单位。肿块的大小是判断其性质的一个参考因素,但并非绝对指标,一些早期乳腺癌的肿块可能较小,而部分良性肿块也可能较大。
形态与边界:良性肿块一般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而恶性肿块形态往往不规则,边界模糊,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时会出现毛刺征。例如,乳腺纤维腺瘤通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肿块;而乳腺癌的肿块则可能边界不规整,有毛刺样改变。
内部回声:良性肿块内部回声多均匀,如乳腺囊肿内部呈无回声(黑色区域),后方回声增强;而恶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有时还可见微小钙化灶。微小钙化灶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表现为肿块内部的点状强回声,是乳腺癌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血流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医生可以观察肿块的血流情况。良性肿块一般血流信号较少或无血流信号;而恶性肿块由于生长迅速,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因此血流信号通常较丰富,可检测到动脉血流,且血流阻力指数较高。报告中可能会描述为 “肿块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可探及动脉频谱”。
(三)BI - RADS 分类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 - RADS)分类是乳腺超声报告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将乳腺病变分为 0 - 6 类,用于评估病变的恶性可能性,帮助医生和患者更直观地了解病变的性质和处理建议:
BI - RADS 0 类:表示检查不完全,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乳腺 X 线摄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等)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情况。
BI - RADS 1 类:表示乳腺组织正常,无异常发现,建议每年进行常规体检。
BI - RADS 2 类:提示为良性病变,如乳腺囊肿、乳腺增生结节等,恶性可能性几乎为 0,定期复查即可,一般建议每 6 - 12 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
BI - RADS 3 类: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恶性风险小于 2%,建议短期随访(一般 3 - 6 个月复查一次),若病变稳定,可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若病变有变化,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进行活检。
BI - RADS 4 类:可疑恶性病变,恶性风险为 2% - 95%。该类又可细分为 4a(恶性风险 2% - 10%)、4b(恶性风险 10% - 50%)、4c(恶性风险 50% - 95%)。对于 BI - RADS 4 类病变,通常需要进一步进行乳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以明确病变性质。
BI - RADS 5 类:高度怀疑恶性,恶性风险大于 95%,应尽快进行活检或手术治疗。
BI - RADS 6 类:已通过病理确诊为乳腺癌,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乳腺超声检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随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乳腺超声检查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女性朋友们正确认识这项检查,积极主动地关注自身乳腺健康。如果对乳腺超声检查还有任何疑问,或在检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