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脑 CT 报告:教你识别常见脑血管病影像信号

看懂脑 CT 报告:教你识别常见脑血管病影像信号

李岭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脑 CT 检查是评估脑部健康、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拿到脑 CT 报告,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图像,很多人感到茫然无措。其实,脑 CT 报告中的影像信号蕴含着丰富的脑血管病信息,掌握一些基本的解读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看懂脑 CT 报告,识别常见脑血管病的影像信号。

一、脑 CT 检查的基本原理

脑 CT,即脑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的工作基于 X 射线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检查时,CT 设备围绕头部旋转,发射出 X 射线穿透脑组织。由于不同脑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存在差异,例如骨骼对 X 射线吸收多,在图像上呈现白色;而含有较多水分的脑组织吸收 X 射线较少,在图像上显示为灰色。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 X 射线,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对这些电信号的复杂处理,最终生成脑部的断层图像。这些图像如同将大脑切成一片片薄片,医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观察大脑的结构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为了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的血管、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有时会进行增强 CT 检查。在增强 CT 检查中,会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脑部,使血管和某些病变组织在 CT 图像上更加突出,便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二、常见脑血管病在脑 CT 影像上的信号表现

(一)脑出血

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凶险的脑血管病,在脑 CT 影像上具有典型的表现。发病后,血液在脑内积聚形成血肿,由于血液的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因此在 CT 图像上,脑出血病灶会呈现出高密度影,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随着出血时间的推移,血肿的密度和形态会发生变化。在出血后的急性期(发病 1 - 2 天内),血肿密度均匀且较高;到了亚急性期(发病 3 天 - 2 周左右),血肿边缘开始逐渐吸收,密度逐渐降低,呈现出高低混杂的密度影;进入慢性期(发病 2 周以后),血肿进一步被吸收,密度继续下降,最终可能形成低密度的软化灶。

医生通过观察脑出血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周围脑组织的受压情况,能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出血量较大的脑出血可能会压迫周围重要的神经结构,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偏瘫、失语、昏迷等;而出血量较小的脑出血,如果位于相对不重要的脑功能区域,症状可能相对较轻。此外,脑 CT 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二)脑梗死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疾病。在脑梗死发病早期(6 小时内),由于脑组织尚未发生明显的密度改变,普通脑 CT 检查可能难以发现病灶,容易出现漏诊。但随着时间推移,一般在发病 6 - 24 小时后,部分患者的 CT 图像上可能会出现局部脑沟变浅、脑回肿胀等轻微的间接征象。

在脑梗死发病 1 - 2 天后,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坏死,水分增加,密度降低,在 CT 图像上表现为边界欠清晰的低密度影。梗死灶的形状多与闭塞血管的供血区域一致,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脑梗死,病灶常呈楔形,尖端指向侧脑室。随着病情进展,在发病数天至数周后,梗死灶的低密度更加明显,边界逐渐清晰,周围可能会出现水肿带,表现为梗死灶周围的片状低密度影。如果脑梗死面积较大,还可能引起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如腔隙性脑梗死,由于病灶较小,直径通常在 1 - 15 毫米之间,在 CT 图像上表现为脑深部白质、基底节区等部位的小片状低密度影,容易被忽视。但这些小的梗死灶如果反复发作,也可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在脑 CT 图像上,急性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裂、脑池内出现高密度影,就像在脑的表面勾勒出一条条白色的线条。这些高密度影的分布与出血的部位有关,例如,前交通动脉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多积聚在纵裂池和鞍上池;而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血液则主要分布在外侧裂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CT 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医生通过观察出血的部位、范围,能够初步判断出血的原因,如是否存在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等。同时,脑 CT 还可以用于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例如,经过治疗后,如果脑 CT 显示蛛网膜下腔的高密度影逐渐变淡、消失,说明病情在好转;如果高密度影持续存在或范围扩大,则可能提示存在再出血等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脑血管发育异常,常见的类型有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等。在脑 CT 影像上,动静脉畸形表现为脑内不规则的混杂密度影,其中可以看到高密度的血管影、钙化灶,以及低密度的软化灶和囊变区。增强 CT 检查时,畸形血管团会明显强化,同时可以看到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海绵状血管瘤在 CT 图像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时可见病灶内的钙化。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在 CT 上可能表现不典型,需要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脑血管畸形在 CT 上的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和类型,为制定手术、介入治疗等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三、脑 CT 报告解读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报告解读要点

关注检查描述:脑 CT 报告中首先会对检查过程和图像进行描述,包括扫描的范围、层面,以及脑部各结构的大致情况。例如,会描述脑实质内是否存在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脑沟、脑裂是否增宽或变窄等。仔细阅读这些描述,能够对脑部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识别病变特征:根据上述对常见脑血管病影像信号的介绍,在报告中寻找与病变相关的描述。注意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如果报告中提到 “右侧基底节区见一约 3cm×2cm 类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脑室受压变形”,结合脑出血的 CT 表现特点,就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脑出血。

参考诊断意见:报告的最后部分是医生给出的诊断意见,这是对整个检查结果的总结和判断。诊断意见可能会明确指出疾病的名称,如 “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也可能会给出一些倾向性的诊断,如 “脑梗死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 等。需要注意的是,诊断意见是医生基于 CT 影像和临床经验做出的判断,最终的确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二)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诊断:虽然了解了一些脑 CT 报告的解读知识,但脑血管病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因此,不要仅仅根据脑 CT 报告上的描述就自行诊断疾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诊。如果对报告有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听取医生的专业解释和建议。

结合临床症状:脑 CT 影像表现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有些患者可能在 CT 图像上显示出明显的病变,但症状较轻;而有些患者症状严重,CT 图像上的病变却不明显。因此,在解读脑 CT 报告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病情。

了解检查局限性:脑 CT 检查虽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前面提到的,脑梗死在发病早期 CT 可能难以发现病灶;对于一些微小的病变或位于特殊部位的病变,CT 的显示效果可能不佳。因此,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造影(DSA)等,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脑 CT 报告中的影像信号是诊断常见脑血管病的重要线索。通过了解脑 CT 检查的原理、常见脑血管病的影像表现,以及报告解读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我们能够对脑 CT 报告有更深入的认识。但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始终是关键,在面对脑血管病相关问题时,及时就医、与医生充分沟通,才是保障脑部健康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