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为什么会有副作用?怎样减少它们的影响

药物为什么会有副作用?怎样减少它们的影响

周军燕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药物无疑是我们手中的有力武器。然而,许多人在服药时都有过这样的担忧: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不会带来其他不良影响?没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药物副作用。那么,药物为什么会产生副作用?作为患者,又该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呢?接下来,药师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认识药物副作用

(一)什么是药物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比如,服用感冒药后可能会感到嗜睡,这就是感冒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需要明确的是,副作用与药物的毒性反应不同,毒性反应通常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而副作用一般在正常剂量下就可能出现,且相对较为轻微。

(二)药物副作用的普遍性

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只是副作用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出现的概率因药物种类、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有些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如抗生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而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则较为隐匿,可能在长期使用后才逐渐显现,例如某些降压药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血糖、血脂代谢。

二、药物副作用产生的原因

(一)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与体内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然而,药物的作用往往并非绝对选择性地针对病变部位或疾病相关靶点。大多数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其他非靶组织或器官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引发副作用。以治疗高血压的硝苯地平为例,它主要通过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但同时也可能扩张外周血管,导致面部潮红、头痛等副作用。这是因为血管平滑肌广泛分布于全身,硝苯地平在作用于主要的血管靶点时,无法完全避免对其他部位血管产生影响。

(二)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也是药物副作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遗传因素、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决定了每个人体内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活性不同。某些人可能由于遗传原因,体内缺乏某种药物代谢酶,或者酶的活性较低,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缓慢,药物浓度过高,从而更容易出现副作用。例如,部分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时,由于体内乙酰化酶活性不同,分为快乙酰化型和慢乙酰化型。慢乙酰化型患者药物代谢较慢,血药浓度较高,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炎等副作用。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更容易出现副作用。比如,儿童使用氯霉素时,由于肝脏对氯霉素的代谢能力不足,容易导致 “灰婴综合征”,表现为呕吐、腹胀、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逐渐衰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药物半衰期延长,也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例如,老年人使用地高辛时,由于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少,容易导致地高辛中毒,出现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症状。

性别:一般来说,女性在生理特点上与男性存在差异,如女性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药物分布容积可能与男性不同;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孕期,由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改变,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受到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减慢,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同时,一些药物还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在哺乳期,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潜在影响。

肝肾功能:肝脏和肾脏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和排泄器官。当肝肾功能受损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会受到影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几率。例如,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使用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由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药物排泄受阻,也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等生活习惯也会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影响。吸烟会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加,使某些药物的代谢加快,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药物疗效,但同时也可能使一些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加,导致副作用风险上升。例如,吸烟患者服用氨茶碱时,氨茶碱代谢加快,疗效降低,但同时其毒性代谢产物甲基黄嘌呤的生成增加,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副作用。饮酒对药物的影响更为复杂,一方面,酒精本身具有中枢抑制作用,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合用,可能增强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导致呼吸抑制、昏迷等严重后果;另一方面,酒精还会影响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干扰药物的代谢过程,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此外,饮食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例如,富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食物,可能与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发生络合反应,形成难溶性复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疗效,同时还可能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副作用。

(三)药物相互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来治疗不同疾病或缓解症状,这就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药物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导致药物疗效改变或副作用风险增加。药物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实现。

影响药物吸收: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可能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例如,抗酸药(如氢氧化铝、碳酸钙等)可使胃肠道 pH 值升高,从而影响某些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巴比妥类药物)的解离度,减少其在胃肠道的吸收。此外,一些药物还可能通过影响胃肠道蠕动、改变胃肠道黏膜的通透性等方式,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影响药物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药物和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且不能透过生物膜,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当两种或多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时,它们可能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使其中一种药物的游离型浓度升高,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例如,保泰松与华法林合用时,保泰松可置换出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华法林,使华法林的游离型浓度升高,抗凝作用增强,出血风险增加。

影响药物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许多药物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等药物代谢酶进行代谢。一些药物可以诱导或抑制这些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诱导药物代谢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利福平等,它们可以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加快,血药浓度降低,疗效减弱。例如,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的患者,同时服用口服避孕药时,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加,使口服避孕药代谢加快,血药浓度降低,导致避孕失败。抑制药物代谢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如西咪替丁、酮康唑等,它们可以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例如,西咪替丁可抑制肝脏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中的 CYP2C9 和 CYP3A4 等酶的活性,当与华法林、地西泮等药物合用时,可使这些药物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增加出血、中枢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影响药物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肾脏的功能,如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等过程,影响其他药物的排泄。例如,丙磺舒可竞争性抑制青霉素类药物在肾小管的分泌,使青霉素类药物的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但同时也增加了青霉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风险。

三、如何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影响

(一)严格遵医嘱用药

这是减少药物副作用最为关键的一点。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确定正确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改变用药时间或停药。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随意减少药量或提前停药,不仅可能导致感染治疗不彻底,还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而自行增加药量,则可能导致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不要擅自调整用药方案。

(二)了解药物信息

在服用药物之前,患者应尽可能了解所服用药物的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的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可以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咨询医生或药师等方式获取这些信息。药品说明书是患者了解药物的重要依据,虽然其中的专业术语较多,但仔细阅读可以帮助患者对药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前做好应对副作用的准备。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光敏反应,患者在用药期间就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驾驶安全,患者在服药期间就应避免开车或操作精密仪器。同时,了解药物的副作用表现,有助于患者在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判断是否与药物有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注意饮食与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饮食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有着重要影响。在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性。避免食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食物,如前面提到的富含金属离子的食物与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同时服用;避免饮酒,尤其是在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甲硝唑等药物期间,饮酒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心慌、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可选择在饭后服药,或同时服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减轻胃肠道不适。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肝脏等器官的功能,进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因此,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应对药物的作用。然而,在运动时也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药物(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期间,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次数和时间,以促进身体健康。

(四)定期监测身体指标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尤其是可能对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产生影响的药物,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监测身体指标的变化。例如,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以监测药物是否对肝脏和肌肉产生损害;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的早期迹象,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五)及时反馈药物不良反应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怀疑可能是药物副作用时,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反馈。医生或药师会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用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些患者可能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及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药物副作用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我们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原因的了解,以及采取上述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在与疾病斗争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医生、药师携手合作,合理用药,共同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