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和普通过敏的区别,一文带您详细了解
药物过敏和普通过敏的区别,一文带您详细了解
周军燕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在日常生活中,过敏现象并不罕见。从皮肤瘙痒、皮疹,到呼吸道的打喷嚏、咳嗽,过敏反应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然而,过敏并非千篇一律,其中药物过敏和普通过敏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识别自身的过敏状况,更能在面对过敏反应时,采取恰当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过敏反应的基础认知
过敏,本质上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一种过度反应。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对身体有害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但在过敏反应中,免疫系统却将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如特定的食物、花粉、药物等,误判为危险的 “入侵者”,进而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来对抗它们。这一系列免疫反应会释放出如组胺、白三烯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引发各种过敏症状。
二、药物过敏与普通过敏的区别
(一)发病机制差异
药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药物过敏主要是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作为过敏原,激发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以青霉素过敏为例,青霉素进入人体后,其结构中的 β- 内酰胺环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抗原。免疫系统中的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被激活,B 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通常为 IgE 抗体。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素与已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发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反应通常在接触药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症状较为严重,如过敏性休克;迟发型反应则可能在用药后数天甚至数周才出现,症状相对较轻,如药疹。
普通过敏的发病机制:普通过敏的发病机制同样涉及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错误识别,但过敏原的种类更为多样。以常见的花粉过敏来说,花粉中的蛋白质成分作为过敏原,进入人体呼吸道后,被呼吸道黏膜表面的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处理,随后树突状细胞将过敏原信息呈递给 T 淋巴细胞,激活 T 淋巴细胞,进而促使 B 淋巴细胞产生 IgE 抗体。这些 IgE 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花粉时,花粉中的过敏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抗体结合,触发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普通过敏的反应类型也较为多样,除了 Ig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外,还包括免疫复合物介导、细胞介导等其他类型的过敏反应,不同类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和症状表现各有特点。
(二)过敏原种类不同
药物过敏的常见过敏原:药物过敏的过敏原自然是各类药物。常见的易引发过敏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生物制品(如疫苗、血液制品)等。例如,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广泛但过敏发生率较高的一类药物,其过敏反应可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不同药物引发过敏的机制和风险各不相同,一些药物可能因为化学结构相似而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如部分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过敏风险。
普通过敏的常见过敏原:普通过敏的过敏原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食物方面,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花生、海鲜(如虾、蟹、贝类)、坚果(如杏仁、腰果)等。许多人对牛奶中的酪蛋白或乳清蛋白过敏,食用牛奶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环境因素中,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孢子等都是常见的过敏原。在花粉传播的季节,花粉过敏患者接触花粉后,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症状,表现为鼻痒、眼痒、打喷嚏、流鼻涕等。此外,一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也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三)症状表现区别
药物过敏的症状:药物过敏的症状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症状较为常见,表现为皮疹,包括红斑、丘疹、水疱、荨麻疹等,严重时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皮肤大片脱落,伴有剧烈瘙痒。呼吸道症状可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喉头水肿导致窒息,危及生命。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此外,药物过敏还可能引起全身性症状,如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以磺胺类药物过敏为例,患者可能在用药后数天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高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重症药疹,如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普通过敏的症状:普通过敏的症状通常与接触过敏原的途径和部位密切相关。以呼吸道过敏为例,如花粉过敏引发的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等;过敏性哮喘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皮肤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如接触性皮炎,多在接触过敏原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渗出,伴有瘙痒或灼痛。食物过敏的症状则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和皮肤,如食用过敏食物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皮肤表现。
(四)诊断方法差异
药物过敏的诊断:药物过敏的诊断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用药史、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特点、停药后的症状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详细询问患者近期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用药途径等,是诊断的重要基础。皮肤试验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如青霉素皮试,通过将少量青霉素稀释液注射到皮肤内,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判断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但皮肤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此外,体外特异性 IgE 检测也可用于药物过敏诊断,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针对特定药物的 IgE 抗体水平,辅助判断过敏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药物过敏病例,还可能需要进行激发试验,但激发试验存在一定风险,需在严格的医疗监护下进行。
普通过敏的诊断:普通过敏的诊断同样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症状表现。对于食物过敏,详细询问患者进食何种食物后出现过敏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诊断普通过敏常用的方法,将少量常见过敏原提取物滴在患者皮肤上,用特殊的点刺针轻轻刺破皮肤表层,使过敏原与皮肤内的肥大细胞接触,观察皮肤反应,若在 15-20 分钟内出现风团和红晕,则为阳性反应,提示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也是常用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各种常见过敏原的 IgE 抗体,确定患者的过敏原。此外,对于一些难以明确的过敏情况,还可采用食物回避 - 激发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即让患者回避可疑过敏食物一段时间,观察症状是否缓解,然后再次摄入该食物,观察症状是否再次出现,以明确过敏原。
(五)治疗措施不同
药物过敏的治疗:一旦怀疑发生药物过敏,首先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再次接触该药物及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轻微的药物过敏症状,如轻度皮疹、瘙痒等,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过敏症状。若症状较为严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进行抢救。抢救措施包括立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升高血压;同时给予吸氧、静脉补液,维持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还可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重症药疹患者,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可能需要进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普通过敏的治疗:普通过敏的治疗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花粉过敏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时;外出时佩戴口罩、眼镜,减少花粉接触。对于食物过敏患者,明确过敏原后,应严格避免食用含有该过敏原的食物。在过敏症状发作时,治疗方法与药物过敏类似,轻度症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如皮肤过敏出现瘙痒、皮疹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同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对于过敏性哮喘患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喘息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剂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药物过敏和普通过敏在发病机制、过敏原种类、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识别过敏类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最大程度减轻过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对自身的过敏情况存在疑问,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