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必看!服药时间的学问
慢性病患者必看!服药时间的学问
周军燕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在与慢性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许多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服药可不只是简单地 “一日三次,饭后服用” 这么简单。服药时间的选择大有学问,它不仅关系到药物疗效的发挥,还可能影响药物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慢性病患者服药时间背后的奥秘。
一、服药时间为何重要
药物疗效的最大化需求
人体的生理节律犹如一个精密的时钟,在一天中,身体的各项机能、激素水平、酶的活性等都在不断变化。药物进入人体后,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会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
。选择合的服药时间,能够使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的血药浓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例如,降压药的使用就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密切相关。大多数人的血压在清晨醒来后会迅速上升,在上午 6 - 10 点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夜间血压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因此,对于长效降压药,一般建议在清晨起床后立即服用,这样药物的起效时间能够与血压上升的时间相匹配,有效控制清晨血压高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果服药时间不当,比如在晚上服用长效降压药,可能会导致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增加脑供血不足、血栓形成等风险,同时也无法有效控制清晨血压。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的服药时间还能帮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一些药物在体内代谢时会对特定器官产生刺激或毒性作用,而人体在不同时间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所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可以减轻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这类药物常用于缓解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疼痛症状,但它们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引发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反应。饭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某些药物在特定时间服用,还能利用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来减轻不良反应。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清晨人体自身的皮质醇分泌达到高峰,此时服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人体自身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能降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提高患者依从性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长期服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合理安排服药时间,使其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规律相契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如果服药时间过于复杂或与日常活动冲突,患者很容易忘记服药或漏服药物,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例如,将一些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药物安排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觉前,与患者日常的洗漱、休息等活动相结合,患者更容易养成规律服药的习惯。相反,如果服药时间频繁且不规律,如一天内需要在不同的整点时刻服药,患者可能会因为生活节奏的变化或工作繁忙而难以按时服药,进而影响疾病的控制。
二、常见慢性病的服药时间建议
高血压
如前文所述,血压的昼夜节律特点决定了降压药的服用时间。除了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外,对于一些血压波动较大,尤其是夜间血压升高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服药方案,比如在晚上加服短效降压药。但这种调整必须谨慎,因为夜间血压过低同样存在风险,所以需要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等手段,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后,再制定个性化的服药时间。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由于血压升高往往与瘤体释放儿茶酚胺的时间相关,这类患者的降压药服用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发作规律来确定,可能需要在血压升高前提前服药,以预防血压的急剧上升。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口服降糖药等,不同类型的降糖药服药时间差异较大。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与进餐时间密切相关。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 15 - 30 分钟注射,这样可以使胰岛素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升高的时间同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由于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可以在餐前即刻注射,甚至在餐后立即注射也能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这为患者的用餐时间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一般在早餐前或晚餐前注射,用于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控制空腹血糖。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则每天固定时间注射一次,其作用平稳且持久,能为全天提供稳定的基础胰岛素供应。
口服降糖药方面,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主要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在进餐时开始起效,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也是促胰岛素分泌剂,但作用时间更短,起效更快,应在餐前即刻服用,以快速应对餐后血糖的升高。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一般建议随餐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适。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通过抑制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应在进食第一口食物后立即服用,以确保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
心血管疾病
对于冠心病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一般建议在早晨空腹服用,因为此时人体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血小板活性也较高,阿司匹林在空腹状态下吸收迅速,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对于一些胃肠道反应较为敏感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刺激,但可能会稍微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来降低血脂,由于胆固醇的合成主要在夜间进行,因此晚上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更好地发挥降脂作用。此外,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的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由于其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过高容易引起中毒,一般建议在早晨固定时间服用,便于监测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疾病
以胃溃疡为例,治疗胃溃疡常用的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H₂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质子泵抑制剂一般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因为此时胃酸分泌处于相对活跃状态,药物能更好地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H₂受体拮抗剂则可以在早晚餐后或睡前服用,通过阻断 H₂受体来抑制胃酸分泌,睡前服用可有效抑制夜间胃酸分泌高峰,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硫糖铝应在餐前 1 小时服用,此时胃内相对空虚,药物能够更好地附着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侵蚀。枸橼酸铋钾则在餐前半小时或睡前服用,同样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溃疡愈合,且睡前服用可减少食物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影响服药时间的其他因素
食物的影响
食物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因为食物可能会影响其吸收。例如,左甲状腺素钠片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了确保药物能充分吸收,一般建议在早餐前半小时以上,空腹状态下用温水送服,避免与食物中的钙、铁等元素结合,影响药物吸收。而有些药物则需要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刺激或促进药物吸收。如前面提到的非甾体抗炎药、部分降糖药等。还有一些药物,如灰黄霉素,进食高脂肪食物后服用,可促进药物的溶解和吸收,提高疗效。
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影响服药时间的选择。例如,同样是高血压患者,有些人的血压高峰出现在上午,而有些人则出现在下午或晚上,这就需要根据个体的血压波动特点来调整降压药的服用时间。此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剂量也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儿童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时,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并根据发热情况在体温超过 38.5℃时及时服用,同时要注意两次服药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过量服用。
药物剂型
药物剂型也会对服药时间产生影响。普通片剂、胶囊一般可以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具体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对胃肠道的刺激程度。而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则有特殊的要求。缓释制剂是通过特殊的工艺,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这类药物一般需要整片吞服,不能掰开或嚼碎,并且要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服用,通常每天服用 1 - 2 次,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控释制剂则能更精准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使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每天只需服用一次,且最好在早晨固定时间服用,以确保药物平稳释放,有效控制血压和心绞痛症状。
慢性病患者的服药时间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了解不同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考虑食物、个体差异、药物剂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科学合理地安排服药时间,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至关重要。每一次正确的服药,都是在为健康积累力量,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掌握服药时间的学问,更好地与慢性病 “和平共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