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当药吃?小心赔了健康又折财

保健品当药吃?小心赔了健康又折财

周军燕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保健品市场日益繁荣,琳琅满目的产品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从声称能增强免疫力的各类营养素补充剂,到号称可以改善睡眠、缓解疲劳的功能性产品,保健品似乎成为了人们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热门选择。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悄然浮现:部分消费者在对保健品的认知上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将保健品当药吃,这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健康效果,还极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和对待保健品。

一、保健品与药品的本质区别

(一)定义与审批流程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从研发到上市,药品要历经漫长而严格的临床试验阶段。以新药研发为例,通常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初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后进入临床试验,分为 I 期、II 期、III 期,甚至部分药物还需进行 IV 期临床试验。I 期主要考察药物在人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 期探索药物的有效性和合适剂量;III 期则进一步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样本量更大,试验设计更严谨;IV 期在药物上市后进行,监测药物在广泛人群中的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通过层层审批,确保安全有效后,才能获得上市许可。

保健品,又称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其审批流程相对药品而言较为简单。保健品的申报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评价等内容。安全性评价一般通过动物实验进行,保健功能评价也多基于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与药品临床试验相比,保健品的人体试食试验样本量较小,试验周期较短,对试验设计的严格程度要求也较低。

(二)功效与作用

药品的功效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针对特定疾病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例如,抗生素能够精准地抑制或杀灭引起感染的细菌,像阿莫西林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能有效缓解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降压药硝苯地平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水平、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关键作用。

保健品则侧重于调节人体机能,改善身体的某种状态,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比如,鱼油类保健品富含 Omega - 3 脂肪酸,可能有助于调节血脂、改善血液循环,但不能将其视为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维持心血管健康,对于已经患有高血脂症的患者,仍需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使用正规药物进行治疗。又如,一些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可能对部分睡眠质量不佳的人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帮助他们更容易入睡,但对于严重的失眠症患者,单纯依靠保健品远远不够,必须接受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

(三)成分与安全性

药品的成分明确,作用机制清晰,其有效成分经过严格筛选和研究,以确保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疾病靶点。同时,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控制要求极高,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为了保障安全性,药品在上市后还会持续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一旦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可能会对药品进行召回或修改说明书等处理。例如,沙利度胺曾作为镇静剂用于孕妇缓解妊娠反应,但后来发现其会导致胎儿严重畸形,随即被禁止用于孕妇,这充分体现了药品安全性监管的严格性。

保健品的成分相对复杂,除了有效成分外,往往还含有多种辅料。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在不同产品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且由于审批和监管相对宽松,部分不良商家可能会在产品中添加违规成分。一些宣称具有减肥功效的保健品,可能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等禁用药物,西布曲明曾被用于减肥药中,但因其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已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此外,保健品虽然声称对人体安全,但长期大量服用某些保健品也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例如,过量服用维生素 A、D 等脂溶性维生素保健品,可能导致体内维生素蓄积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二、将保健品当药吃的危害

(一)延误疾病治疗

当身体出现疾病症状时,若患者错误地认为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以糖尿病为例,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一些患者可能听信某些保健品宣传,认为服用保健品就能控制血糖,而放弃了正规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然而,保健品并不能像降糖药物那样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长期如此,高血糖状态会持续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同样,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若将保健品当作药物使用,无法有效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健康损失。

(二)增加健康风险

部分保健品含有特殊成分,若盲目大量服用,可能对身体造成直接损害。例如,一些声称能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中含有免疫调节剂,如人参皂苷、黄芪多糖等。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来说,过量摄入这些成分可能会打破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出现关节疼痛、皮疹、蛋白尿等症状。此外,一些含有激素成分的保健品,如某些声称能延缓衰老、改善性功能的产品,长期不当服用可能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系统。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乳腺增生等问题,男性则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等症状。而且,内分泌系统一旦失衡,恢复起来往往较为困难,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调理。

(三)造成经济损失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价格参差不齐,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将保健品吹嘘成能治百病的 “神药”,误导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在相信这些虚假宣传后,花费大量金钱购买保健品,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健康效果,还可能因延误疾病治疗而额外支出更多的医疗费用。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消费者每年在保健品上的花费高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其中不乏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人群。这些消费者可能因过度依赖保健品而忽视了正规医疗保健,最终导致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例如,一些老年人听信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宣传,购买了价格昂贵的所谓 “抗癌保健品”,但这些产品既不能治疗癌症,又让他们花光了积蓄,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正确认识和使用保健品

(一)明确保健品定位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身体机能进行辅助调节。例如,对于饮食不均衡、无法从日常食物中获取足够营养素的人群,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补充剂,可以弥补饮食的不足,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健康饮食,日常饮食仍然是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应保证食物多样化,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素食者等,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保健品可能有助于满足特殊的营养需求。孕妇在孕期可能需要补充叶酸、铁、钙等营养素,以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预防孕妇贫血和骨质疏松等问题。但即使如此,也不能盲目跟风购买保健品,必须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产品和剂量。

(二)理性选购保健品

在选购保健品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首先,要仔细查看产品的包装和说明书,确认其是否具有正规的批准文号。我国的保健品批准文号有 “国食健字” 和 “卫食健字” 两种,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网站查询产品的批准信息,核实产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其次,要关注产品成分和功效说明,避免被夸大宣传所误导。对于那些声称能快速治愈疾病、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要保持警惕。例如,某些保健品宣传能在短时间内让血压、血糖恢复正常,这显然违背了医学常识,很可能是虚假宣传。此外,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正规的药店、超市或官方授权的电商平台相对更可靠,能够降低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同时,购买时要保留好购物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科学使用保健品

使用保健品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使用方法服用,不要自行增加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不同的保健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机制不同,过量服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例如,维生素 C 虽然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长期大量服用还可能增加尿路结石的风险。而且,保健品不能替代正常的医疗保健措施。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根据身体状况调整保健品的使用。例如,对于服用鱼油保健品调节血脂的人群,定期检查血脂水平,若血脂控制不理想,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单纯依赖增加鱼油的服用剂量。

保健品在我们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绝不能将其当作药品来使用。正确认识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避免陷入将保健品当药吃的误区,理性选购和科学使用保健品,才能在保障健康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健康,依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必要时的正规医疗手段,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