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与操作技巧

艾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与操作技巧

董楠 渑池县人民医院中医诊疗中心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巨大压力下,越来越多人被慢性疲劳综合征困扰。它如同隐匿在身体里的 “隐形杀手”,持续侵袭着人们的健康,导致身体和精神状态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值得庆幸的是,中医瑰宝艾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自然疗法。下面,让我们深入探索艾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原理与操作技巧。

慢性疲劳综合征:无形的健康困扰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复杂的身心疾病,症状繁多,主要包括持续或反复出现的疲劳感,休息后不能得到明显缓解,且伴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咽喉肿痛等症状。这种病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诱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氧化应激损伤、心理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和综合干预的手段,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艾灸:古老而神奇的疗法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艾灸通过燃烧艾草制成的艾条或艾炷,产生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激发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草,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为艾灸疗法的主要原料。《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 现代研究表明,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在燃烧过程中,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和药理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

艾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调节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艾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研究发现,艾灸特定穴位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调节免疫系统,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平衡。

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

神经内分泌失调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艾灸能够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的功能,平衡体内激素水平。例如,艾灸可降低血浆皮质醇的水平,缓解因长期应激导致的 HPA 轴功能亢进,从而减轻疲劳感,改善睡眠质量。此外,艾灸还能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如增加 5 - 羟色胺(5 - HT)的含量,改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氧化应激损伤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在慢性疲劳状态下,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艾灸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 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保护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 “虚劳”“痹证” 等范畴,其发病与经络气血不畅密切相关。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顺畅,濡养脏腑组织。当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时,身体的疲劳感自然减轻,精神状态也会得到改善。

艾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操作技巧

选穴原则

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选穴十分关键。一般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选穴。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百会、大椎等。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艾灸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气血。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具有温补肾阳、益气固本的作用。艾灸这两个穴位可补充人体元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神阙位于肚脐中央,为人体生命之根蒂,艾灸神阙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百会位于头顶正中,为诸阳之会,艾灸百会可醒脑开窍、升阳举陷,改善精神状态。大椎为督脉穴位,总督一身之阳气,艾灸大椎可激发阳气,振奋精神。

艾灸方法

艾灸方法多样,常见的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等。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

艾条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温和灸是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 2 - 3 厘米,进行固定照射,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 10 - 15 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雀啄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一般每穴灸 5 - 10 分钟。回旋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形移动施灸,一般每穴灸 10 - 15 分钟。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根据灸后对皮肤的损伤程度,又可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会在皮肤上留下瘢痕,一般用于治疗顽固性疾病,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较少使用。无瘢痕灸是在艾炷燃烧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将艾炷移去,再更换新的艾炷继续施灸,一般每穴灸 3 - 5 壮。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上某种物品,如生姜、大蒜、附子饼等,再进行施灸。常用的间接灸有隔姜灸、隔蒜灸和隔附子饼灸。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先在穴位上进行针刺,得气后将艾条或艾炷插在针柄上点燃,使温热通过针体传入穴位,达到针刺和艾灸的双重效果。温针灸一般每穴灸 1 - 2 壮,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伴有肌肉关节疼痛的患者。

艾灸频率与疗程

艾灸频率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一般来说,初期可每周艾灸 2 - 3 次,待症状有所改善后,可逐渐减少艾灸次数,改为每周 1 - 2 次。一个疗程一般为 10 - 15 次,疗程之间可休息 3 - 5 天。在进行艾灸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艾灸方案。

艾灸注意事项

虽然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在进行艾灸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烫伤:艾灸时要注意温度的控制,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在使用艾炷灸和温针灸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艾炷的大小和燃烧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艾灸最好在白天进行,避免在晚上或空腹时艾灸。饭后不宜立即艾灸,应在饭后 1 - 2 小时进行。

注意保暖:艾灸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艾灸后皮肤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应避免立即洗澡,以免寒邪入侵。

禁忌人群:孕妇、高热患者、皮肤过敏者、皮肤破损者等不宜进行艾灸。此外,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也应避免艾灸。

慢性疲劳综合征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而艾灸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在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了解艾灸的作用机制和操作技巧,正确运用艾灸疗法,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疲劳,恢复健康。在享受艾灸带来的益处时,一定要遵循艾灸的注意事项,确保艾灸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