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为何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如何分级和预防?

重症患者为何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如何分级和预防?

朱伟娜 河南省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中心ICU二病区 主管护师

 

重症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达15%-30%,远高于普通病房患者的3%-7%。为何重症患者如此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其发生机制与哪些因素相关?如何准确分级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本文将系统阐述压力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国际分级标准以及基于循证医学的预防策略。  

 一、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  

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重症患者因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风险显著增加。  

1. 力学因素  

压力性损伤的核心机制是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缺血缺氧。当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到持续压力(通常超过32mmHg,即毛细血管闭合压),血流受阻,细胞代谢废物堆积,最终导致组织坏死。重症患者常因镇静、肌松药使用或意识障碍无法自主翻身,同一部位受压时间延长。研究显示,持续受压2小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  

剪切力是另一重要力学因素。当患者半卧位时,骨骼向下移动而皮肤因摩擦力保持原位,导致皮下血管扭曲撕裂。ICU患者因呼吸机使用常需抬高床头,更易发生骶尾部剪切伤。  

 

2. 微环境改变  

重症患者常有大汗、发热、失禁等情况,皮肤潮湿使角质层软化,屏障功能下降。同时,医疗器械(如面罩、引流管)的持续压迫可造成“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占ICU病例的30%。  

3. 全身性危险因素  

低灌注状态:休克、心力衰竭患者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耐受性降低。血压低于90/60mmHg时,压力性损伤风险增加3倍。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导致组织水肿、修复能力下降。每日热量摄入不足1500kcal的患者,7天内发生PI的风险提高50%。  

感觉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脊髓损伤患者无法感知疼痛,不能及时调整体位。  

炎症反应:脓毒症患者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升高,加速组织分解代谢。  

 

 二、压力性损伤的国际分级系统  

根据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最新分级标准,压力性损伤分为6个阶段:  

1期:指压不变白红斑  

皮肤完整,局部出现红斑,指压后不褪色。深色皮肤可能表现为紫色或深红色。此期提示毛细血管损伤但表皮尚未坏死。  

2期:部分皮层缺失  

真皮部分缺损,表现为浅表开放性溃疡或完整/破裂的水疱。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  

3期:全层皮肤缺失  

皮下脂肪暴露但未达筋膜,可有潜行或窦道。创面可见黄色腐肉或黑色焦痂。  

4期:全层组织缺失  

损伤深及肌肉、骨骼或肌腱。焦痂覆盖时需清创才能判断实际深度。  

不可分期  

全层组织缺失被腐肉或焦痂完全覆盖,无法确定实际深度。  

深部组织损伤(DTI)  

局部紫色或栗色改变,表皮完整但提示深层组织坏死。48小时内可能迅速进展为开放性溃疡。  

 

 三、基于循证医学的预防策略  

预防压力性损伤需采取“风险评估-体位管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的综合措施。  

1. 风险评估  

使用Braden量表(包含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能力、营养、摩擦/剪切6项)动态评估:  

≤9分:极高危,需每小时干预  

10-12分:高危,每2小时翻身  

13-14分:中危,每4小时翻身  

 

 2. 体位管理  

翻身频率:每2小时变换体位,使用30°侧卧位(避免90°直接压迫股骨粗隆)。  

减压支撑面:  

  高危患者使用交替充气床垫(压力分布较普通床垫降低60%)。  

  足跟部用泡沫垫悬空,避免与床面接触。  

体位摆放:  

  半卧位时床头抬高≤30°,减少骶尾部剪切力。  

  膝关节微屈,腘窝处垫软枕。  

3. 皮肤保护  

清洁:失禁后立即用pH平衡清洁剂清洗,避免用力擦拭。  

保湿:干燥皮肤使用不含酒精的润肤霜,潮湿部位用氧化锌软膏隔离。  

器械防护:  

   呼吸机面罩下垫透明敷料,每4小时检查鼻梁/耳后皮肤。  

 导尿管固定避开大腿内侧摩擦区。  

4. 营养干预  

热量供给:每日30-35kcal/kg,蛋白质1.5-2g/kg(烧伤或创伤患者需2.5g/kg)。  

关键营养素:  

 精氨酸:促进胶原合成,每日补充10-20g。  

 维生素C:参与羟脯氨酸形成,每日500mg。  

 锌:增强上皮修复,每日40mg(短期使用)。  

 

四、质量改进与团队协作  

有效预防需多学科合作:  

1. 护士:执行翻身计划,记录皮肤变化。  

2. 营养师:定制高蛋白饮食方案。  

3. 康复师:指导被动关节活动,改善微循环。  

4. 医生:控制基础疾病(如纠正贫血、优化心功能)。  

建议每日晨会通报PI高风险患者,每月分析科室发生率,持续改进流程。  

 

 结语  

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理解“压力-缺血-坏死”的病理链,落实分级评估与个性化干预,可显著降低发生率。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早期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可能避免后期复杂创面的漫长愈合过程。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将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