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 单纯"心情不好"
抑郁症 ≠ 单纯"心情不好"
张云霞 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精一病区 主管护师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但许多人仍将其误解为"心情不好"或"性格软弱"。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加重患者的病耻感,甚至导致悲剧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的人口受抑郁症困扰,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本文将系统解析抑郁症的生物学本质、核心症状、科学诊断及规范治疗,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这一"心灵感冒"。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
抑郁症绝非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大脑生物化学改变导致的疾病。现代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大脑的多重异常: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系统功能紊乱。这些递质负责调节情绪、动机和愉悦感,其水平下降直接导致持续心境低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皮层的5-HT转运体结合率较健康人群低20%-30%。
脑结构改变:海马体积缩小(平均减小8%-10%),这与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相关;前额叶皮层变薄,影响决策和情绪调节能力。这些变化部分可逆——坚持治疗6个月后,海马体积可恢复3%-5%。
神经内分泌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激活,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这种"压力激素"长期超标会损伤神经元,形成恶性循环。约6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皮质醇昼夜节律紊乱。
炎症反应增强: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这些物质可穿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功能。这也是为何抑郁症患者常伴发疲劳、疼痛等躯体症状。
这些生物学改变证明,抑郁症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疾病,绝非"想开点"就能缓解。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抑郁症的诊断需满足以下至少5项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其中必须包含第1或第2项:
1. 持续情绪低落:不是暂时的情绪波动,而是每天大部分时间感到空虚、绝望,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易激惹。
2. 兴趣或愉悦感丧失: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连美食、社交都变得索然无味。
3. 体重或食欲显著变化:一个月内体重增减超过5%,或每日食欲明显增加/减少。
4. 睡眠障碍:失眠(特别是早醒)或睡眠过多,即使睡够仍感疲惫。
5.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动作和思维明显变慢,或坐立不安难以平静。
6. 疲劳感:即使简单如洗漱也感到耗尽全力。
7. 无价值感或过度内疚:产生"我不配活着"等扭曲认知,为小事自责不已。
8. 注意力下降:难以集中精力,连看电视都跟不上剧情。
9. 反复出现死亡念头:不仅想"如果死了就好了",更可能有具体自杀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慢性疼痛(60%)、消化问题(45%)、心悸(30%),这常导致误诊。一位45岁女性患者因"胃痛"辗转消化科3年,最终被精神科医生确诊为抑郁症,抗抑郁治疗2周后症状显著改善。
抑郁症的常见类型
重性抑郁障碍:典型抑郁症,发作期症状严重,可能反复发作。约50%首次发作患者会再次发病。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症状较轻但持续至少2年,患者常形容"从小就不开心"。
季节性情感障碍:秋冬发作,春夏季缓解,与光照减少相关。光照治疗有效率可达60%-80%。
围产期抑郁:发生于孕期或产后4周内,我国发病率约15%。激素剧烈波动是重要诱因。
双重抑郁:在恶劣心境基础上叠加重性抑郁发作,治疗难度更大。
抑郁症还可按症状特点分为:伴焦虑痛苦型、伴混合特征型、伴忧郁特征型等,这些分型直接影响药物选择。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专业诊断需精神科医生通过标准化评估完成,常用工具包括: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医生评定,24项版本≥35分为重度抑郁。
患者健康问卷(PHQ-9):自评量表,≥10分提示可能需要干预。
必须鉴别的疾病包括:
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又有躁狂发作,误诊为单相抑郁会导致治疗错误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症状酷似抑郁症,但需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认知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抑郁导致的"变迟钝"
物质所致抑郁:酒精、毒品或某些降压药可诱发抑郁症状
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副作用较小,需2-4周起效
5-HT和NE双重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对伴疼痛者效果更佳
其他机制药物:米氮平(改善睡眠)、安非他酮(不影响性功能)
关键原则:足量足疗程(急性期6-8周,巩固期4-6个月,维持期视复发风险而定)。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撤药综合征"。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对轻中度抑郁效果与药物相当
人际心理治疗(IPT):聚焦人际关系调整
正念疗法:培养对当下的觉察,预防复发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无创刺激前额叶,适用于药物无效者 电抽搐治疗(ECT):对严重自杀倾向或木僵状态快速有效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有氧运动(每周3次,每次45分钟)提升BDNF水平
地中海饮食(富含ω-3脂肪酸)降低炎症反应
保持社交联系对抗孤独感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抑郁症就是矫情"
事实: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皮层活动异常已通过fMRI证实,他们无法"控制情绪"如同糖尿病患者无法"控制血糖"。
误区二:"吃药会成瘾"
事实:抗抑郁药无成瘾性,但需逐渐减停以避免撤药反应。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才需警惕依赖。
误区三:"开心的事能治好抑郁症"
事实:重度抑郁患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受损,中彩票也无法产生愉悦感,必须专业治疗。
误区四:"抑郁症患者都有自杀倾向"
事实:约15%的重度患者最终自杀,但多数患者经治疗可恢复社会功能。
误区五:"儿童不会得抑郁症"
事实:我国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达4%-8%,常表现为易怒、成绩骤降或躯体不适。
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
1. 倾听不评判:不说"你应该…",改为"我注意到你最近…"
2. 鼓励就医:陪同就诊可降低患者焦虑
3. 防范自杀:移开危险物品,严肃对待自杀言论
4. 长期陪伴:康复过程可能有波动,需要耐心支持
记住:抑郁症不是选择,但治疗是。早期干预可使70%患者显著改善,拖延治疗则可能导致大脑结构性改变更难逆转。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持续两周以上出现抑郁症状,请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这就像骨折需要骨科医生一样理所当然。
随着脑科学进步,未来可能通过生物标志物(如血液miRNA检测)实现早期筛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新疗法也在临床试验中。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对抑郁症的正确认知和消除病耻感,始终是帮助患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