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还是移植?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治疗选择
透析还是移植?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治疗选择
王音 商水县人民医院
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的肾脏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此时,透析和肾移植成为延续生命的两大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面对这两种选择,患者和家属往往陷入困惑,不知该如何抉择。透析和移植各有特点,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才能做出更适合自身情况的治疗决策。
一、透析:维持生命的 “人工肾脏”
(一)透析的原理与类型
透析是一种通过体外设备或人体自身腹腔来替代肾脏功能的治疗方法,就像为患者打造了一个 “人工肾脏”,帮助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透析主要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类型。
血液透析,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人工肾)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透析器中有许多细小的半透膜,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会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而透析液中的一些有益物质则不会进入血液。经过净化的血液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就如同一场精密的 “血液净化之旅” 。一般来说,患者每周需要进行 2 - 3 次血液透析,每次治疗时间大约为 4 小时。
腹膜透析则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半透膜。医生会通过手术在患者的腹腔内植入一根腹透管,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经腹透管注入腹腔。由于腹膜两侧存在浓度差,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会透过腹膜进入透析液。经过一定时间的交换后,再将含有废物的透析液引出体外,完成一次透析过程。腹膜透析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患者每天需要进行 3 - 4 次透析,每次留腹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为 4 - 6 小时。
(二)透析的优势
安全性相对较高:透析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时,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缓解患者的症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透析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
可及性强:目前,血液透析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及部分县级医院都有设立,患者可以相对方便地找到进行透析治疗的场所。腹膜透析则可以在经过培训后在家中自行操作,大大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患者无需频繁往返医院,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可作为过渡治疗:对于那些等待肾移植的患者,透析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维持生命,直到合适的肾源出现。在等待过程中,患者可以通过透析保持身体状况相对稳定,提高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三)透析的局限性
并发症较多: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容易出现血管通路相关的并发症,如内瘘狭窄、血栓形成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透析的顺利进行。同时,透析还可能导致贫血、高血压、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需要患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控制。腹膜透析则可能引发腹膜炎等腹腔感染问题,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影响透析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生活质量受限: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都需要患者严格遵循治疗计划和饮食限制。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自由。腹膜透析患者虽然可以在家操作,但每天多次的透析过程以及对饮食中水分和盐分的严格控制,也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此外,透析并不能完全替代肾脏的所有功能,患者的体力和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治疗费用较高:透析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费用。血液透析的费用包括透析治疗费用、透析器费用、血管通路维护费用等;腹膜透析则需要购买透析液等耗材。虽然目前医保对透析治疗有一定的报销比例,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长期的治疗费用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二、肾移植:重获新生的希望
(一)肾移植的原理与过程
肾移植是将他人(供体)的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受体)体内,替代已经丧失功能的肾脏,使患者的肾功能得到恢复。肾移植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血型匹配、组织配型、身体状况评估等,以确保找到合适的供体肾脏,并判断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供体肾脏植入患者的下腹部髂窝处,将肾脏的血管与患者的血管进行吻合,使其能够正常供血,同时将输尿管与患者的膀胱相连,确保尿液能够顺利排出。手术成功后,新的肾脏会逐渐开始工作,发挥过滤血液、生成尿液的功能,患者的身体状况也会随着肾功能的恢复而逐渐改善。
(二)肾移植的优势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肾移植成功后,患者的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不再需要像透析患者那样严格限制饮食和水分摄入,也无需频繁进行治疗。患者的体力和精力会逐渐恢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真正实现重获新生。
并发症相对较少:与长期透析相比,肾移植后患者不需要长期依赖体外设备或频繁进行腹膜透析操作,减少了因透析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虽然肾移植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排斥反应等,但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管理,大部分并发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生存率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移植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一般来说,肾移植术后一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五年生存率也能达到 70% - 80% 左右。如果移植肾能够长期存活,患者的寿命可以得到显著延长,与正常人的预期寿命差距逐渐缩小。
(三)肾移植的局限性
肾源短缺:目前,肾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肾源短缺。由于自愿捐献肾脏的人数有限,而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数量众多,导致患者需要长时间等待合适的肾源。在等待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手术风险与排斥反应:肾移植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如术中出血、感染等。即使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也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身体的免疫系统,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使患者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同时还可能带来一些药物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
治疗费用高昂:肾移植手术本身的费用较高,包括手术费、供体肾脏的获取和保存费用等。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的费用也相当昂贵。虽然医保对肾移植手术和部分药物有一定的报销,但患者仍需要承担较大比例的费用,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三、如何做出选择:综合考量的关键因素
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是否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是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如果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可能无法耐受肾移植手术,透析治疗相对更为合适。而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肾移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能够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期。
经济能力:透析和肾移植的治疗费用都较高,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行选择。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肾移植手术及术后长期的药物费用,透析治疗在医保报销后相对更易承受。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肾移植从长远来看可能更具性价比,尤其是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
肾源可及性:若当地肾源充足,等待时间较短,且患者符合肾移植的条件,肾移植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治疗方式。然而,在肾源短缺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等待,此时透析治疗可以作为过渡手段,维持生命直至获得合适的肾源。
个人意愿与生活需求:患者的个人意愿和生活需求也不容忽视。有些患者更希望能够在家中相对自由地生活,不愿意频繁前往医院,那么腹膜透析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有些患者渴望恢复正常生活,愿意承担一定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药物副作用,肾移植则更符合他们的期望。
面对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治疗选择,透析和肾移植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患者和家属需要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经济能力、肾源可及性以及个人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决策。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科学合理的治疗管理都是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