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调配“三查十对”升级为“四查十对”的科普解析

药品调配“三查十对”升级为“四查十对”的科普解析

张碧洋 郑州大学第一附院 静配中心 主管护师

在医疗工作中,药品调配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核心环节。过去,医疗机构普遍采用“三查十对”制度来规范药品调配流程,以减少差错。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用药安全要求的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年将这一制度升级为“四查十对”。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本文将详细解析“三查十对”与“四查十对”的区别、新增内容的意义,以及其对临床工作的实际影响。  

 

 一、药品调配核查制度的发展背景  

药品调配差错可能直接导致患者用药错误,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用药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中,约30%与调配环节的疏漏有关。因此,医疗机构长期以来通过严格的核查制度来规避风险。“三查十对”是我国医疗系统沿用多年的标准流程,其内容包括:  

三查:  

1. 操作前查:在调配药品前核对患者信息、医嘱和药品。  

2. 操作中查:在调配过程中再次核对药品名称、剂量和用法。  

3. 操作后查:在发放药品前最后一次确认所有信息是否准确。  

十对:  

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药品名称、剂量、用法、时间、频次和有效期。  

这一制度在过去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复杂性的增加(如特殊人群用药、高风险药品管理、多学科协作等),原有的“三查”在某些场景下可能覆盖不全,因此升级为“四查十对”成为必然。  

 

 二、“四查十对”新增了什么?  

“四查十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关键核查环节:“用药合理性查”。具体内容如下:  

新增的第四查:用药合理性查  

在药品调配的最终阶段,药师或医护人员需额外评估药品的合理性,包括:  

 适应症是否符合:药品是否与患者的诊断一致。  

 剂量是否恰当:尤其针对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  

 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是否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给药途径是否正确:如静脉注射、口服等是否与药品特性匹配。  

这一新增环节将药品调配从“准确性核对”提升至“合理性评估”,进一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为什么需要增加“用药合理性查”?  

1. 用药复杂性增加  

现代医疗中,患者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例如,一名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抗凝药、降压药和他汀类药物,这些药物之间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风险。单纯的“三查十对”可以确保药品名称和剂量正确,但无法全面评估合理性。  

2. 特殊人群用药风险高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群体的药物代谢与普通成人不同。例如,老年人对某些镇静药的敏感性更高,常规剂量可能导致过度抑制。新增的合理性核查要求药师关注个体化用药,避免机械执行医嘱。  

3. 高风险药品管理需求  

如化疗药物、胰岛素、强心苷类等治疗窗窄的药物,微小剂量错误或用法不当即可导致严重后果。通过合理性核查,可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如输液速度过快、溶媒选择错误等)。  

4. 减少医生医嘱疏漏的影响  

医生在开具医嘱时可能因工作繁忙或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疏漏(如抗生素疗程过长、重复用药等)。药师在调配环节的合理性核查可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四、升级至“四查十对”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新制度优势明显,但在落实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1. 药师工作负荷增加:合理性核查需要更多时间和专业知识。对策:通过信息化系统(如合理用药软件)辅助分析。  

2. 医护协作需加强:药师干预可能被误解为“质疑医嘱”。对策:建立多学科沟通机制,明确合理性核查的协作性质。  

3. 培训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药师可能缺乏足够培训。对策: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推广标准化流程。  

 

 五、国际视角下的用药安全核查  

国际上同样重视药品调配的层层核查。例如:  

 美国联合委员会(TJC)要求“五对”:患者、药品、剂量、途径、时间。  

 英国NHS推行“双重核查”(Double Check)制度,尤其针对高风险药品。  

我国“四查十对”与国际趋势一致,且更注重合理性评估,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未来展望  

“四查十对”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用药安全从“防差错”向“促合理”的转变。未来可能进一步整合人工智能(如处方自动审核系统)或扩展至“五查十对”(如增加药物经济学评估)。但无论制度如何升级,核心目标始终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结语  

药品调配“四查十对”的升级并非简单增加一个步骤,而是将合理用药理念深度嵌入流程。通过新增的“用药合理性查”,医疗机构能够更全面地规避风险,尤其在高复杂度医疗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对患者而言,这一改变意味着更安全的用药环境;对医护团队而言,则是责任与专业性的双重提升。唯有严格执行核查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零差错”的医疗安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