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为什么造血细胞会“失控”增殖?
急性白血病:为什么造血细胞会“失控”增殖?
李小雨 郑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信号通路异常等多个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急性白血病中造血细胞“失控”增殖的原因,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疾病的生物学本质。
一、正常造血与白血病细胞的区别
在健康的个体中,造血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造血干细胞(HSC)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一过程依赖于精细的细胞内在机制和骨髓微环境的调控。然而,在急性白血病中,造血细胞的分化和凋亡程序被破坏,导致未成熟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无法正常分化成熟,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二、基因突变:白血病细胞的“驱动引擎”
基因突变是急性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突变可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DNA修复能力,从而导致造血细胞失控生长。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包括:
1. 染色体易位与融合基因
染色体易位是指两条染色体断裂后交换片段,形成新的融合基因。例如:
PML-RARA融合基因: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该融合蛋白阻断了髓系细胞的分化。
BCR-ABL融合基因:虽然更常见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但在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也可出现,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激活,促进细胞增殖。
2. 点突变
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可能导致关键蛋白功能异常。例如:
FLT3突变:FLT3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其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或激酶结构域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
NPM1突变:NPM1基因突变会导致核仁磷酸蛋白异常定位,影响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
3. 表观遗传学改变
表观遗传学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不改变DNA序列,但影响基因表达。例如:
DNMT3A突变:DNA甲基转移酶3A的突变会导致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异常,影响造血细胞分化。
IDH1/2突变: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会导致代谢物2-羟基戊二酸(2-HG)积累,干扰表观遗传调控。
三、信号通路异常:白血病细胞的“加速踏板”
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依赖于精确的信号传导网络。在急性白血病中,这些信号通路常常被异常激活或抑制,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主要涉及的通路包括:
1. RAS-MAPK通路
RAS基因突变(如NRAS、KRAS)会导致该通路持续激活,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约15-2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存在RAS通路异常。
2. PI3K-AKT-mTOR通路
该通路调控细胞生长和代谢,其过度激活可抑制凋亡并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FLT3突变等常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
3. JAK-STAT通路
JAK激酶家族(如JAK2)的突变会导致STAT蛋白持续磷酸化,促进细胞增殖。某些ALL亚型中可见JAK-STAT通路异常。
四、分化阻滞:白血病细胞的“成熟障碍”
正常造血细胞会经历一系列分化阶段,最终形成功能成熟的血细胞。然而,在急性白血病中,分化程序被阻断,导致原始细胞堆积。例如:
1. 转录因子异常
RUNX1突变:RUNX1是髓系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其突变或融合(如RUNX1-ETO)会干扰正常分化。
CEBPA突变:CEBPA编码的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是髓系分化所必需的,其双等位基因突变见于部分AML患者。
2. 表观遗传学调控失调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或甲基化酶(如EZH2)的异常可导致分化相关基因沉默,使细胞停滞在幼稚阶段。
五、凋亡逃逸:白血病细胞的“不死之身”
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机制,可清除异常细胞。白血病细胞常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凋亡:
1. BCL-2家族蛋白过表达
BCL-2是一种抗凋亡蛋白,其过表达可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某些白血病细胞高表达BCL-2,使其对化疗耐药。
2. TP53突变
TP53是著名的“基因组守护者”,其突变或缺失会导致DNA损伤无法修复,细胞异常增殖。TP53突变在治疗相关白血病中较为常见。
六、骨髓微环境:白血病细胞的“庇护所”
骨髓微环境(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在白血病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1. 支持白血病干细胞存活
骨髓中的特定龛位(niche)可保护白血病干细胞(LSC)免受化疗药物杀伤,导致复发。
2. 促进耐药性
细胞间相互作用(如CXCR4/SDF-1轴)可激活白血病细胞的生存信号,增强耐药性。
七、急性白血病的分类与分子特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急性白血病主要分为:
1.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常见突变:FLT3、NPM1、DNMT3A、IDH1/2
融合基因:PML-RARA、RUNX1-ETO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B-ALL常见异常:BCR-ABL1、ETV6-RUNX1
T-ALL常见异常:NOTCH1突变、TAL1重排
八、治疗策略:针对“失控”增殖的干预
现代白血病治疗旨在靶向分子异常,例如:
1. 靶向治疗
FLT3抑制剂(如米哚妥林)
IDH抑制剂(如艾伏尼布)
BCL-2抑制剂( Venetoclax)
2. 分化治疗
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砷剂可靶向PML-RARA融合蛋白,诱导APL细胞分化。
3. 免疫治疗
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难治ALL中显示出显著疗效。
4. 常规治疗(化疗+移植,仍是基石)
(1)化疗
AML标准诱导方案:"7+3"(阿糖胞苷+蒽环类)
ALL标准诱导方案: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泼尼松)
巩固治疗:大剂量阿糖胞苷(AML)、维持化疗(ALL)
(2)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异基因移植(Allo-HSCT
自体移植(Auto-HSCT)
九、总结
急性白血病中造血细胞的“失控”增殖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分化阻滞和凋亡逃逸。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白血病的认识已从形态学水平深入到分子层面,这为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未来,针对白血病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