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识别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识别与护理

时海侠  内乡县人民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AMI),又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与护理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

1.症状识别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绞痛,疼痛位置多位于左侧心前区或胸骨后局部,可放射至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数天。除胸痛外,患者还可能伴有烦躁、出汗、呕吐、濒死感等不适。部分患者疼痛位置可能在上腹部出现,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

在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疼痛性质: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多为压榨性、绞痛或闷痛,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有所区别。

(2)疼痛持续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且不易缓解。

(3)伴随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烦躁、出汗、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2.诱因识别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较多,包括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情绪波动、天气变化等。了解这些诱因,有助于我们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卧床休息

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卧床休息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助于病情恢复。同时,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避免嘈杂环境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2.合理饮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卧床休息期间,应注意合理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高油高脂、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3.保持大便畅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卧床期间活动量减少,进食减少,容易出现便秘症状。用力排便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患者应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畅通。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导泻药物。

4.观察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较快,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应定期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体温、神志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急救。同时,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5.药物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脂药等。这些药物能够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患者生存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6.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迅速疏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手术治疗如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适用于病情严重、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

三、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了解其早期识别与护理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应立即就医诊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